025【正俗简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公子,先生,请用茶点!”  

客房内,王渊与沈师爷对坐,阿采端来下午茶。  

沈复璁咬了一口糕点,又品了一口茶茗,笑道:“这贵州别样学得慢,享受倒是紧追江南之地。”  

明朝皇帝和底层贫民,都是一日两餐制度,但皇帝能吃各种零食和夜宵。  

至于王爷、官僚、富商、军官,早就一日三餐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朝中叶,江南又开始流行喝早茶和下午茶,比英国的茶点文化早了好几百年。  

王渊没有喝茶吃糕,继续专心致志练字。  

沈师爷回味着茶茗,问道:“此茶甚佳,是什么茶叶?”  

阿采回答说:“都匀雀舌。”  

“行了,你退下吧。”沈师爷点点头,架子颇大。  

阿采躬身退出客房。  

沈师爷问道:“你在宋氏族学可过得惯?”  

王渊笑道:“如鱼得水。跟宋氏子弟打了几架,皆胜之。可惜廖夫子讲课,不如先生那般透彻,希望先生能够早日来这里当教谕。”  

沈师爷捧着茶盏,歪躺在椅子上,得意道:“我这几日,都在跟席大人游玩,顺便辅佐其广办社学。席大人刚刚赴任,幕府未开,心腹全无,他还想邀我做幕宾呢。”  

明代官场,有佐幕体系。  

佐官是经朝廷认可的,有一定品衔,相当于正式工。但佐官往往用着不顺手,主官就会自己开幕,征辟幕僚为己用,相当于临时工。  

若是巡抚开幕,甚至能征辟到举人为幕僚。  

沈师爷这厮太能混了,短短几天时间,居然就得到副提学官席书的信任。  

沈复璁笑着说:“我还跟着席大人,去城南巡视了卫学。你知道在这贵州城方圆数百里,哪家盘剥最厉害吗?”  

“不是宋家和安家?”王渊问。  

“是镇守太监!”  

沈师爷虽然没当过啥大官,却自负儒学正宗,天然对宦官有抵触心理。他鄙夷冷笑道:“贵州镇守太监,才是真正的鱼肉百姓,不但把卫所军户害惨了,就连中曹长官司的土民,都被他迫得几欲造反。”  

“能够想象。”王渊说。  

别扯什么明朝文官集团腐败,在贪污一事上,拍马都赶不上太监。  

因为文官贪污还稍微讲点规矩,太监贪起来则肆无忌惮。  

贵州这边土司势大,镇守太监不敢把手伸得太长,云南那边才叫人叹为观止。  

弘治年间,吏治清明,天下承平。  

即便这种年月,云南镇守太监都敢胡来,任用混混无赖和破落军户,广占田地、山场和池塘,肆意盘剥当地土司和百姓。  

二三十年时间,竟把凤溪附近土司都祸害个遍,只有少数土司愿意继承职位,其他土司全部不堪忍受而逃。环城周边的土民百姓,人口减少八成以上;城池周围二三百里,土民人口减少六成以上。到正德末年,当地被太监搞得宛如末世,土司、土民皆反,甚至还引来生地蛮夷入侵。  

沈师爷道:“听说令尊就是从贵州前卫逃亡的,你们家的土地,可能也被镇守太监侵占了。”  

“唉。”王渊无奈叹息。  

这贵州已经烂到根子里,土司盘剥百姓,将官盘剥军户,太监盘剥土司、将官、百姓和军户。  

说起来,还是太监最牛逼。  

“不说这些了,”沈师爷道,“数日不见,我来考教你的功课。”  

王渊说:“百家姓我随便看了看,千字文我已经完全掌握,文中典故也请教了廖夫子。”  

“那接下来就学小四书,”沈师爷问道,“你知道为什么叫小四书吗?”  

王渊说:“是因为很重要?”  

沈师爷介绍说:“所有的科举内容,大半的儒家经典,都是以小四书为提纲展开的。你若能学好小四书,今后学四书五经便事半功倍,切莫因为是蒙学书籍而轻视。”  

“学生明白了。”王渊其实没明白。  

但真把小四书翻开,大致快速浏览其内容,结合现代教育学理论,王渊瞬间比沈师爷明白得更彻底。小四书乃是四本书的合称——  

名物蒙求介绍自然知识、社会情况和伦理常识,主要培养学童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伦理观。  

性理字训以理论知识为主,主要培养学童的宇宙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史学提要和历代蒙求两本书,你可以理解为上下五千年(明代版),主要培养学童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只需老老实实把小四书学完,便已具备古代读书人的基础素养,再学四书五经就更容易理解掌握。这玩意儿对儒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都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可惜,明朝的大部分儒生,都没能真正掌握小四书,只抱着朱子集注和参考资料死记硬背!  

把小四书放下,王渊说:“先生,我这几天练字,心中有一个疑惑。”  

“什么疑惑?”沈师爷道。  

“除了欧阳询的字帖外,我还从宋公子书房借来一本宋徽宗字帖。为什么宋徽宗写‘無’字时,大部分都用‘无’呢?”王渊顺手在纸上写出这两个字。  

沈师爷顿时就笑起来:“正体与俗体之别而已,不必太过在意,随便写哪种皆可。但在科考的时候,你最好能写正体字,就怕遇到那种迂腐的阅卷官。”  

“科举对正体和俗体没有规定吗?”王渊问。  

“当然没有。”沈师爷说。  

汉字简化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至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