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林宁第一处探索地,并非太守府,而是粮仓。  

这是做了最坏的打算,若是杀邰翀不顺利,那么便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烧毁秦军军粮!  

一旦烧毁秦军军粮,六千秦军根本无法在榆林城就食,不用五天就要想着突围。  

但也可能鱼死网破,以人肉为食。  

前世以人脯为军粮者,其实何止曹操一人?  

前世尚且如此,今世更不算稀奇之事。  

所以不到最后一步,林宁不愿烧粮。  

下了地道,不足一人高的地道对于身量已经和成年人比肩的林宁来说,只能躬身前行。  

他收敛气息,并不着急,以匀速前行。  

天下奇人异士何其多,林宁不敢有丝毫大意。  

粮仓重地,必有宗师把手,若是跑步太快,脚步声引起注意,那就得不偿失了。  

大概行进了半个时辰,林宁才算走到了尽头,此次尽头却非向上,而是平对。  

一面三尺见方的青砖被黄泥裹成了一面小门,门正中有两个黑铁环做把手,不过小门一旁,还有一个竹管倒插在墙壁上,林宁知道此为何物。  

这是土行旗特意插在上面,以聆听外面是否有人活动。  

若是有人说话或者走动,便可从竹管中听到。  

林宁附耳听了半晌,也没听见什么,便放下心来,抓住铁环,用内劲小心翼翼的将整块“门”砖取了下来,然后探头往外看去,果然迎面扑来一股有些霉味气息,却是鸦雀无声,什么人也没有。  

他小心穿过三尺见方的洞,钻出去后,就见一包包麻包摞的颇高,大半粮仓都堆满了,而且这还只是三大粮仓中的一个。  

打开了一包麻包确认的确是粟米之后,林宁没有多留,立刻沿原路返回。  

第二站,去的是先前齐军的军械库。  

然而这一次,却让林宁失望了。  

他早就听闻,秦军与齐军不同,齐军强盛,盛在军械天下无敌。  

床子弩之强韧,长臂弓之精准,刀枪之锐利,甲胄之坚固。  

所以齐军军械极多,哪怕只是边城小郡,也有专门的武库贮存兵器。  

可秦军不同,秦军为天下第一强卒,非倚仗兵器之利,而在秦卒本身。  

秦国以法治天下,等级森严,黔首百姓却可以军功封爵,出人头地。  

因此百姓踊跃参军入伍,尚武之风冠绝天下。  

且秦国兵法大家辈出,以强法练军,故而秦军天下无敌。  

齐国军队演武完毕,兵器都是放在营房,或者专门的兵器架上。  

而秦军,却是一天十二时辰,兵器不离身。  

便是在夜晚,也是枕戈待旦。  

各营伍间执掌各自的军械,并不统一保存。  

所以就少了青云寨发笔财的机会…  

从武库退回后,林宁前往了最后一处,也是最关键的地方,榆林城太守府。  

“哎哟…”  

榆林太守李遂在卧房内伸了个懒腰,满脸的恼火,他有些认生。  

相比于他在咸阳城暖煦的豪宅,起居皆有美婢小娘服侍,在榆林的日子,简直如同地狱。  

他倒不是不想在榆林寻几个美娇娘进来暖床,可是想想不远处那个恍若魔神的老鬼,李遂还是决定将李家贤孙的角色扮演好。  

本该一早去给邰翀请安,但他也看出,邰翀不喜人烦扰,所以每日清晨只在老鬼院外作揖叩首,权当请安。  

虽然邰翀看不到,但李遂知道,那老鬼一定感觉的到,因为近几日老鬼对他和气了许多。  

李遂心中颇为自得,论学武天资,他在李家实在平平无奇,根本排不上号。  

论读书,他也只是中人之姿。  

可他却能在李家数百子弟中脱颖而出,靠的不只是他长房长孙的身份,还有他这份知礼的本事。  

别管尊长看得到看不到,该做的地方一定要做到位,礼多人不怪嘛。  

凭借这一点,就让他颇有贤名,受益匪浅。  

今日一早,天还未亮,李遂就再度前往后宅梅园,在园门内遥遥跪拜请安,面色虔诚,哪怕是面部朝地时,也同样不改其色。  

跪拜罢,也不多停留,毕恭毕敬的退出园门,算是一日之初。  

梅园小正堂内,尽管邰翀活到这个岁数,二百年间什么样的人没见过?  

难道不知这种做法实则为李遂的进身之道?  

可知道归知道,到了他这个岁数和地步,能看到一些可以取悦于他的人,到底心里舒坦些。  

所以决定,书信一封回山,替此子美言几句。  

从梅园出来的李遂心情还不错,他将这等事当成头等大事来做,所以做成之后,颇有成就感。  

天色渐渐明朗起来,不过太阳还未升起,天气也有些寒冷。  

离开梅园后,走在抄手游廊上,李遂正要回书房,却见管事李忠正和也青衣小厮在书房门前说话。  

见之李遂眉头登时皱起,因为这青衣小厮李遂并不认识,非李家家生子。  

此次来到榆林,李遂一共只带了十名随从。  

除却管家李忠和两名年老稳重的随从外,其余九名有名医二位,厨子三人,马夫两人。  

内宅也只有这十人才有资格进入,那青衣小厮绝不在此。  

若非这小厮正在和李忠说话,此刻李遂都要喊人了。  

饶是如此,他也极为不悦,走上前沉声喝道:“李忠,这是怎么回事?”  

然而让李遂心惊的,是李忠抬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