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八章 我有后了(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朱由校到来的时候,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不过见到朱由校到了,所有人全都退了出去。  

朱由校的眼中现在也没有他们,这些人主要是来拍张皇后马屁的。  

在这之前,张皇后在宫里面的地位已经是无人能及了,陛下对张皇后的宠爱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现在张皇后又有了身孕,自然更加得宠。如果将来能够生下一个儿子,那么张皇后在皇宫里面的地位将无可撼动。  

在这个时候,即便不能够跟张皇后搞好关系,也不能够得罪,所以不能缺了礼数。  

这些人自然要过来好好的献献殷勤,至少也要在张皇后面前露个脸。  

对此,朱由校也知道没什么办法,毕竟宫里面的生存之道就是这样的。  

他走到床前,见张皇后还要起身,便伸手按住了她,温和的笑着说道:“你现在可是非常重要的,就别起来了,咱们夫妻之间用不着这个。”  

听了朱由校的话,张皇后甜蜜的点了点头。  

“好好养身子,有什么需要的和他们说,让他们去办。如果谁惹你不顺心了,告诉朕,朕收拾他们。”朱由校笑着说道。  

“宫里面的人还是很懂事的。”张皇后也笑着说道。  

知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她也是非常高兴的。比起刚进宫的时候,她也长大了不少,自然明白很多事情。  

朱由校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这宫里面的人可不都那么懂事,之所以张皇后说懂事,那是因为在张皇后的面前他们不敢不懂事。  

稍有不懂事,人就没了。  

朱由校陪着张皇后好好的聊了一会后才离开。  

有了孩子之后,朱由校的心情很不错,之前的糟心事多少也放下了,不过事情还是要办。  

现在破事实在是太多了,当务之急是山东和河南的事情,那里的灾害很严重。  

朱由校知道的很清楚,当地的官府在这次的事情上处理的并不好,按照历史的发展,那里会兴起白莲教之中的闻香教。  

有一个叫做徐鸿儒的人,会趁着这次搞事情,然后就会给自己来一波造反。  

比起西南的事情,朱由校对这件事情更关注,甚至辽东的事情都没有这件事情紧急。  

西南的事情,朱由校可以任由他们造反。  

一来是离得远,自己鞭长莫及;二来是虽然闹腾的比较大,但是破坏性并不大。  

不过徐鸿儒的这一次造反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现在三个省遭了灾,再加上他们造反,恐怕会闹出大乱子,整个北方很长时间都恢复不了元气。这是朱由校不想看到的。  

不过有些事情也可以趁着这一次一次性解决掉,只不过时间上要急切一些。  

回到宫殿之后,朱由校躺在摇椅上晃动的身子,开始琢磨一些事情。  

现在第一个要排上日常的事情就是组建参谋处。  

接下来要打仗了,这个参谋处的重要可想而知,更何况自己还要利用这一次机会把参谋处推出去,给他们增加一些权力。  

于是朱由校转头对陈洪说道:“去把张维贤给朕找的。”  

“是,陛下。”陈洪答应了一声,转身向外面走了出去。  

事实上,关于参谋处的建设章程,张维贤早就递上来了。只不过朱由校一直没有和他详细的谈,这一次要和他好好的谈一谈。  

关于参谋处的事情,还需要张维贤给自己掌舵。  

内阁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机构,只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内阁早就变了味。  

他们为内阁设立了很多规矩,比如非翰林不得入阁,这就堵死了不少人的上进之道。  

很多官员在外任踏踏实实做了不少年的地方官,但是却没有办法进入中枢,这是一种凉人心的做法,朱由校不想这么做。  

一旦机构成了某些人的专属,那么这个机构也就没有什么用了。  

至于搞军政分离,现在还有一些难度,这是后面的事情了。  

但是削弱内阁的权力这件事情刻不容缓,同时提拔军人的地位这件事情也很重要。  

虽然朱由校对以文御武的观念是认同的,但是有些事情不能太过。  

关于以文御武,这条政策一直在坚持。  

宋朝制定的大方向,到了明朝发展到了巅峰。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中央集权政策。  

但是一味的踩低武人的地位,对这个国家也没有什么好处,直接表现就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一点很不好。  

从对外战争上就能看得出来,战国时候,中央几国多么强大。  

随后汉唐都很强,甚至三国依旧很强。  

到了宋明,除了开国几代之外,武人的地位被踩的太低了,战斗力也直线下跌。  

这样很不好,所以朱由校要提拔武人的地位。  

当然了,也不能无限的提拔,老祖宗早就有了总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可偏废。”  

现在的情况就是偏废了,文官的地位太高,武将的地位太低,基层的军户更不用提,以奴隶为主,所以必须要改。  

在张维贤的计划里面,这方面有提及。  

甚至张维贤觉得参谋处既然是参谋军事的,那么就要以武将为主,所以在他的计划里面,勋贵和勋戚占了很大的比重。  

像戚金,虽然不是世袭勋贵,但是他们家也是世袭的将军。  

戚继光也是如此,很多募兵制上来的军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