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 局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个月前,辽帝耶律洪基驾崩,因为他儿子耶律俊早亡,皇位就落到了孙子耶律延禧头上。  

耶律延禧今年二十六岁,按理说继位后就能亲政,可惜因为他太年轻,压不住那些长辈叔伯,致使朝廷大权旁落。  

耶律洪基驾崩前已经料到自己孙子无法掌控皇权,特意做出安排,一个是太后萧氏,一个就是南院大王萧峰。  

萧峰入辽后,屡立大功,很得耶律洪基的信任,后来萧远山回辽国,萧峰身世被揭露,身上又多了一层光环,太后萧氏的族人。  

就这样,有着皇帝和太后双重宠信,萧峰在辽国官场上如同开了挂,不仅当上南院大王,还执掌辽国南方军队,耶律洪基死后,萧峰顺理成章辅助小皇帝耶律延禧,成为摄政王。  

萧峰之所以能这么顺利执掌大辽权利,一是因为他性格豪爽大气,并且对权利不屑一顾,很符合耶律洪基和太后的胃口。  

哪个皇帝不想自己的臣子有能力的同时,还没野心,萧峰就是这样一个人。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萧峰是太后一脉的族人,甚至与耶律延禧还有不远的血缘关系,算是皇亲国戚,加上这一代萧家并没有太过出色的晚辈,萧峰顺理成章就成为了萧氏在朝堂的代言人。  

第三个原因是朝廷中并不是以萧峰一家独大,耶律延禧的堂叔,大辽北院大王正好能平衡萧峰的权利。  

萧峰上位,平衡朝堂之上的权利,让耶律延禧顺利坐上皇位。萧峰峰能在大辽执掌高位,有其必然性。  

这次赵佶之所以安排王忠和童贯出使大辽,就是因为耶律洪基驾崩,耶律延禧登位,防止大宋占便宜,所以在边关陈兵三十万。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那三十万大军不过就是来大宋摆威风的,大辽并无与大宋开战的打算。  

王忠甚至通过与萧峰的暗线联系,知道大辽之所以在边境陈兵,不过是看大宋江南受灾,看准大宋不会在此时开战,所以来打个秋风,捞点好处,这在以往很常见。  

自百年前宋辽签订“檀渊之盟”后,两国再无大战,不过边境上还是有一些零星的摩擦,都是小打小闹。  

不过因为大宋习惯的花钱买平安,每次宋辽有冲突,不管谁胜谁负,最后的结果都是大宋赔款了事。  

大辽尝到甜头,隔三差五的就会来这么一出,究其原因就是看准大宋朝廷软弱可欺。  

以上一切都是王忠从童贯口中得知。  

“陛下难道就没想过与那契丹一战吗?”王忠对童贯问道。  

童贯苦笑道:“官家也想一战,苦无必胜把握呀!”  

王忠不以为然道:“朝廷虽然积弱已久,可毕竟占据物产丰富的中原地带,与契丹并非没有一斗之力!”  

童贯沉声道:“自大宋建国之后,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将全国军力重点集中在中央,拱卫皇城,边关兵力不足,与大辽并无一战之力!”  

“大宋承平百载,加上兵力集于中央,那些军队整日纸上谈兵,从未经过实战,战斗力其实不高!”  

童贯一说起军事,立刻精神一振。  

“自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中原对北方失去地利优势,加上没有河套地区的天然马场,我大宋骑兵很弱,远远无法与大辽相比!”  

王忠不同意的摇头道:“你这说的都是我大宋的劣势,却没有提我们的优势!”  

童贯好奇道:“王真人有何高见,奴才洗耳恭听!”  

王忠看着童贯道:“我大宋固然在军事上处于弱势,可在经济上远远甩开辽国,换句话说,我大宋经得起一场灭国之战,可大辽承受的起吗?”  

“再者,我大宋中央军是弱了些,可边军还是有些战力的,就比如种家军!”  

童贯好奇道:“王真人认识种相公?”  

王忠摇头道:“神交已久!”  

童贯双瞳一缩,并未完全相信王忠的话。  

“种相公文武双全,领兵能力当世无双,确实可挡大辽,只是种相公年事已高,恐不堪大战!”童贯不咸不淡的说道。  

王忠所言之人是种师道,也是当今大宋最能打仗的人,此人原本是一介书生,自幼喜欢武事,后来机缘巧合下领兵作战,竟然一发不可收,终成一代儒将。  

大宋自建国以开,对武将就多有防备,种师道明明能力远在童贯之上,却始终不得赵佶信任。  

说到底,赵佶还是害怕种师道拥兵自重,至于童贯就无此虑,因为他是阉人出身,注定无法真正得到军队拥戴,加上又有种师道从旁平衡,所以赵佶很放心。  

赵佶为政的能力没多少,可这平衡朝堂势力的帝王心术是修炼到家了。  

童贯与种师道是政敌,所以王忠夸赞种师道,他心里自然不舒服,不过童贯城府极深,并未在王忠面前表现出来。  

王忠接着说道:“还有一点,辽国早就不是百年前的辽国了,自入中原后,辽国经过百年腐化,早就不负当年之勇,朝廷昏庸,皇帝无能,加之派系林立,军队腐化,实则已有亡国之兆!”  

童贯说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辽国带甲百万,就算军力不如从前,也远胜我大宋,加上唇亡齿寒,西夏在旁虎视眈眈,我大宋很容易陷入腹背受敌的状态!”  

王忠并未反对童贯所言,“不错,要想对付辽国,必先克西夏!”  

童贯再说道:“大辽还有一位天人境高手萧定国,当年若不是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