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抓捕(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殷汉章知道赵兴指的是什么,摇头道:“目前还没有进展,是假币的事情有结果了。”  

“说!”赵兴淡淡道。  

“已经查清,各地都有官员富商参与铸造假币,驸马李杰是主谋。”殷汉章说道。  

赵兴闻言沉吟了一会,说道:“他这个主谋,是别人推出来的吧?”  

虽然之前假币的事情,没有查清,可是有一点却可以确认,假币从大宋立国开始就存在着。  

或者说,假币在唐朝时期就有,至于更早,就不好说了。  

虽说古代铸造铜钱的工艺,用的都是当时最顶尖的,铸造假币的难度很大。  

可那些假币并没有铸造的多精美,不说一眼就能辨别真假,也几乎差不多。  

然而真假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重要,看的是认不认。  

不需要天下人认可,只要能够当成真的流通,真假有区别么?  

李杰才多大,即便整个李家,发达的时间也不长,只是近几十年的事罢了。  

“陛下英明!”  

殷汉章说道:“之前是邕王,邕王出事后,这些人才找到了福宁驸马。”  

“既然查清了,那就开始抓人吧!”赵兴淡淡道。  

李杰是不是真的主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知故犯,那就有罪。  

“是!”  

殷汉章闻言躬身一礼,退了出去。  

内城城南,距离皇宫仅有数百米远的地方,有一座占地一百多亩的宅院。  

宅院门头上挂着的牌匾,上书五个金色大字——福宁公主府。  

古代娶公主,不叫娶,在古代,皇帝的女儿出嫁被称为“出降”或“下降”,而迎娶公主则称为“尚公主”。  

公主出嫁并不需要居住在夫家,而是居住在公主府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尚公主,除了生孩子不用随公主姓,和上门女婿没有区别。  

毕竟公主身份尊贵,即便是公婆见了,都需要向其行礼。  

像有着大唐绿帽王之称的房遗爱,娶了高阳公主,高阳公主和人私通,还得在外守着。  

很多人难以理解房遗爱的做法,可了解古代的制度,就能理解了。  

公主代表的是皇家脸面,公主和人私通,房遗爱能怎么办?  

告发?  

别开玩笑了,这样做皇家脸面何在?  

即便李世民理亏,表面上不好对房家如何,但暗地里难道不会给房家小鞋穿?  

但是房遗爱守着就不一样了,受了这么大委屈,为了保住皇家颜面,还在外守着。  

等李世民知道了,也会觉得非常亏欠房家。  

说实话,以房遗爱的脑子,肯定做不到这一点,要说没有房玄龄的安排都没人信。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同样是娶李世民的女儿,王珪在儿子尚公主的时候,就坚持认为公主下嫁时应当遵守民间礼仪,向公婆行礼。  

不仅让和妻子坐在上首,等着公主行礼敬茶,还要求住在家里。  

李世民对此也大度的答应了。  

然而王珪出身太原王氏,五姓七望之一。  

福宁公主虽然是庶出,可太上皇根本没有嫡出的子女,加上子嗣很少,对其很是恩宠,建造的公主府,也是按照嫡出长公主的规格建造的。  

只是驸马李杰是太上皇生母的亲侄儿,身份特殊。  

若是算起来,李杰还是福宁公主的表叔。  

不过太上皇是算在刘太后名下的,才能够娶福宁公主。  

虽说尚公主给李家是太上皇对李家的恩典,可李杰并不这么看。  

大宋连宗室都不能掌权,更别说驸马了。  

在大宋,驸马和宗室一样,只能担任虚职,不能担任任何实职。  

在李杰看来,以太上皇对李家的恩宠,若是不尚驸马,他不仅能够做官,职位还不会低。  

虽说驸马地位也不低,可和掌控实权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因此两人成亲后,夫妻关系一直不好。  

尽管古代没有明文规定,驸马不得纳妾,可碍于皇家颜面,很少有驸马纳妾即便要纳妾,也需经过公主同意。  

可李杰婚后可不管这些,他因为心里憋屈,一直很讨厌福宁公主。  

婚后没多久,便没有经过福宁公主同意纳妾了。  

而福宁公主性子温婉,即便受了委屈也不说,反而说是她同意的。  

李杰见福宁公主如此,反而更加肆无忌惮了。  

两人成亲十几年,李杰纳的妾室就有十几个,这些妾室都住在公主府,一些妾室甚至敢当众顶撞福宁公主。  

昨天福宁公主被李杰的一个妾室顶撞,福宁公主能够忍受,可福宁公主的儿子却忍不了,直接命人把那个妾室给收拾了一顿。  

福宁公主虽然担心,却很是欣慰。  

可李杰得知后,却认为是福宁公主指使儿子这么做的。  

虽说李杰不敢对福宁公主怎么样,可他的一番挤兑,直接把福宁公主给气病了。  

福宁公主的卧室中,李文看着脸色苍白的母亲担忧道:“母亲,还是请御医来替您看看吧。”  

“不用,娘没事。”  

福宁公主摇头道:“若是找御医,就瞒不住陛下了。”  

“舅舅知道更好,若是舅舅插手,父亲也不敢这样对您。”李文咬牙道。  

李文如今才十岁,虽然懂一些道理,可因为年纪的原因,对于很多事还是有的懵懂。  

他不明白,母亲为何不想让舅舅知道。  

以舅舅的性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