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自污(2/3)
些城池的富户都跟着逃走的辽军走了,可逃走的只是城内的顶级富户。
那些比较一般的并没有逃走。
“此事当真?”赵兴眉头微皱:“你为何之前不上奏?”
“回陛下,臣一开始只是有耳闻,担心是辽国的反间计,故意放出的消息,中伤英国公,不敢妄言。臣也是派人调查后,昨日才确定此事为真。”胡新说道。
赵兴深深的看了一眼胡新,事情哪有这么巧,怕是胡新误以为他让他们拟订赏赐,是头疼对英国公的赏赐吧。
此时弹劾英国公,赵兴完全可以来一个功过相抵。
可是赵兴根本没有这个意思,他确实是有些头疼对英国公的赏赐。
可他并没有想要利用一些办法,不对英国公进行赏赐。
之所以让这些人拟订赏赐,是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赏赐。
以英国公的功劳,若是只赏赐一些钱财,肯定少了。
可爵位再升就是王了,自从汉初刘邦定下白马盟约,非刘姓不得封王,后面的历朝历代,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可外姓不得封王,已经成了潜规则。
一般来说,外姓封王,除非死后追封,否则就是权势极大不得不封。
封王之人也成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说实话,赵兴对于封王其实并不抵触。
大宋的爵位只有爵禄,没有封地兵马。
即便封王,也就听着好听罢了,实际意义倒也不大。
可封王本身就是一个忌讳,就算他这个皇帝不在意,太上皇和满朝文武也不会答应。
赵兴若是强行封王,接下来满朝文武都会针对英国公。
他让这些人拟订赏赐,只是希望这些人能够想出既符合英国公之功劳,又不犯忌讳的赏赐。
胡新会错了意,居然弹劾英国公,可见此人心术不正。
不过这件事赵兴真的没有听说,胡新既然敢说,那么肯定是真的。
英国公就连军中都没有吃空饷,会在他这个官家御驾亲征的时候,大肆的捞好处么?
赵兴的第一念头,就是英国公在自污。
自污算是古代武将最喜欢用的自保手段。
古代的那些名将,能得善终的几乎都自污过。
像王翦率兵灭楚的时候,就成多次上书向嬴政讨要宅子钱财。
这就是在自污。
还有战国名将吴起,也曾自污过。
所谓自污,就是让自己名声有损。
一个名声好,道德高尚的武将,加上功劳巨大,很得人心,自然受君王忌惮。
可一个名声不好的武将,哪怕功劳再大,君王的忌惮也会少很多。
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自污的方式,自己给君王送了把柄。
在君王眼里,自己想什么时候收拾就什么时候收拾,还不用担心影响自己的名声。
加上对方不恋权,自然没必要背负骂名,对付功臣。
杀功臣的皇帝中,刘邦和朱元璋算是代表人物了。
可实际上两人杀武将,虽然有本人疑心太重的原因,那些武将自己本身也有缺陷。
李世民没杀功臣,可很少有人知道,李世民之所以不杀,不是他多胸怀宽广,而是他的功臣够聪明。
像长孙无忌,李世民继位后,对他多次赏赐升迁。
史书上还记载,长孙皇后亲自劝说李世民,不宜对外戚赏赐太过。
李世民不听,长孙皇后又去劝长孙无忌,后来长孙无忌多次恳辞,加上长孙皇后的劝说,长孙无忌才辞掉了相位。
乍一看,李世民信任长孙无忌,长孙皇后识大体,长孙无忌知进退。
可实际上,李世民真要长孙无忌担任要职,根本没必要连着升迁。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先封其为吏部尚书、齐国公,同年又升其为宰相。
李世民完全可以让其担任几年了吏部尚书,或直接封个宰相。
可以说,李世民这么做,本身就是让其主动辞官。
这一点从李世民同意后,对长孙无忌的册封就能看出。
李世民同意长孙无忌辞去宰相之位,改封其开府仪同三司。
注意,这里只是册封其开府仪同三司,并没有具体官职。
按说李世民真想用长孙无忌,完全可以保留他原本的吏部尚书之职。
可是李世民并没有,只封了一个没有具体官职的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准许臣子开府,招募幕僚。
后面李世民在位期间,长孙无忌先后担任司空和太子太傅,却从未在朝中担任过实职。
唐朝实行的可是三省六部,三公只是名义上地位崇高,根本没有实权,三省的主官才是宰相。
直到李世民去世的前一年,长孙无忌才真正的担任宰相。
李世民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他死后,长孙无忌能够辅佐李治。
说白了,就是长孙无忌多年的老实,让李世民对他真正信任了。
除了长孙无忌还有李靖,李靖身为武将,在灭掉DTZ后,却被升为了尚书仆射,也就是宰相。
一个武将却被升为宰相,一看就知道赏无可赏了。
李靖也聪明,以旧疾为由,几乎闭府不出,也不和朝中文武来往。
后来李世民有需要,李靖的旧疾就能暂时好上一段时间,打完仗,旧疾就会再次复发。
试问,这么懂事的臣子,谁舍得杀?
所以皇帝杀不杀功臣,
那些比较一般的并没有逃走。
“此事当真?”赵兴眉头微皱:“你为何之前不上奏?”
“回陛下,臣一开始只是有耳闻,担心是辽国的反间计,故意放出的消息,中伤英国公,不敢妄言。臣也是派人调查后,昨日才确定此事为真。”胡新说道。
赵兴深深的看了一眼胡新,事情哪有这么巧,怕是胡新误以为他让他们拟订赏赐,是头疼对英国公的赏赐吧。
此时弹劾英国公,赵兴完全可以来一个功过相抵。
可是赵兴根本没有这个意思,他确实是有些头疼对英国公的赏赐。
可他并没有想要利用一些办法,不对英国公进行赏赐。
之所以让这些人拟订赏赐,是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赏赐。
以英国公的功劳,若是只赏赐一些钱财,肯定少了。
可爵位再升就是王了,自从汉初刘邦定下白马盟约,非刘姓不得封王,后面的历朝历代,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可外姓不得封王,已经成了潜规则。
一般来说,外姓封王,除非死后追封,否则就是权势极大不得不封。
封王之人也成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说实话,赵兴对于封王其实并不抵触。
大宋的爵位只有爵禄,没有封地兵马。
即便封王,也就听着好听罢了,实际意义倒也不大。
可封王本身就是一个忌讳,就算他这个皇帝不在意,太上皇和满朝文武也不会答应。
赵兴若是强行封王,接下来满朝文武都会针对英国公。
他让这些人拟订赏赐,只是希望这些人能够想出既符合英国公之功劳,又不犯忌讳的赏赐。
胡新会错了意,居然弹劾英国公,可见此人心术不正。
不过这件事赵兴真的没有听说,胡新既然敢说,那么肯定是真的。
英国公就连军中都没有吃空饷,会在他这个官家御驾亲征的时候,大肆的捞好处么?
赵兴的第一念头,就是英国公在自污。
自污算是古代武将最喜欢用的自保手段。
古代的那些名将,能得善终的几乎都自污过。
像王翦率兵灭楚的时候,就成多次上书向嬴政讨要宅子钱财。
这就是在自污。
还有战国名将吴起,也曾自污过。
所谓自污,就是让自己名声有损。
一个名声好,道德高尚的武将,加上功劳巨大,很得人心,自然受君王忌惮。
可一个名声不好的武将,哪怕功劳再大,君王的忌惮也会少很多。
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自污的方式,自己给君王送了把柄。
在君王眼里,自己想什么时候收拾就什么时候收拾,还不用担心影响自己的名声。
加上对方不恋权,自然没必要背负骂名,对付功臣。
杀功臣的皇帝中,刘邦和朱元璋算是代表人物了。
可实际上两人杀武将,虽然有本人疑心太重的原因,那些武将自己本身也有缺陷。
李世民没杀功臣,可很少有人知道,李世民之所以不杀,不是他多胸怀宽广,而是他的功臣够聪明。
像长孙无忌,李世民继位后,对他多次赏赐升迁。
史书上还记载,长孙皇后亲自劝说李世民,不宜对外戚赏赐太过。
李世民不听,长孙皇后又去劝长孙无忌,后来长孙无忌多次恳辞,加上长孙皇后的劝说,长孙无忌才辞掉了相位。
乍一看,李世民信任长孙无忌,长孙皇后识大体,长孙无忌知进退。
可实际上,李世民真要长孙无忌担任要职,根本没必要连着升迁。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先封其为吏部尚书、齐国公,同年又升其为宰相。
李世民完全可以让其担任几年了吏部尚书,或直接封个宰相。
可以说,李世民这么做,本身就是让其主动辞官。
这一点从李世民同意后,对长孙无忌的册封就能看出。
李世民同意长孙无忌辞去宰相之位,改封其开府仪同三司。
注意,这里只是册封其开府仪同三司,并没有具体官职。
按说李世民真想用长孙无忌,完全可以保留他原本的吏部尚书之职。
可是李世民并没有,只封了一个没有具体官职的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准许臣子开府,招募幕僚。
后面李世民在位期间,长孙无忌先后担任司空和太子太傅,却从未在朝中担任过实职。
唐朝实行的可是三省六部,三公只是名义上地位崇高,根本没有实权,三省的主官才是宰相。
直到李世民去世的前一年,长孙无忌才真正的担任宰相。
李世民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他死后,长孙无忌能够辅佐李治。
说白了,就是长孙无忌多年的老实,让李世民对他真正信任了。
除了长孙无忌还有李靖,李靖身为武将,在灭掉DTZ后,却被升为了尚书仆射,也就是宰相。
一个武将却被升为宰相,一看就知道赏无可赏了。
李靖也聪明,以旧疾为由,几乎闭府不出,也不和朝中文武来往。
后来李世民有需要,李靖的旧疾就能暂时好上一段时间,打完仗,旧疾就会再次复发。
试问,这么懂事的臣子,谁舍得杀?
所以皇帝杀不杀功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