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谋划(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即便给了,也有朕的盘算。你们也是一样,心里有着自己的盘算。”  

“可河湟不同,和大宋、西夏比较起来,河湟的实力最差,虽然你和董毡之间也是互有算计,可正是因为河湟实力最差,让你们不会轻易翻脸。”  

萧太后伸手抚摸着赵旭的脸,凑到他耳边,轻声道:“陛下既然不信任本宫,那本宫说什么都没有用。既然如此,那陛下就好好宠幸本宫一次,然后赐死本宫吧。”  

赵兴伸手一拉,萧太后顺势躺在了赵兴腿上,神色凄楚的看着赵兴。  

“朕可舍不得你这种美人死,不管你心里怎么想,你若是能逃走,那是你的本事,若是不能,那就给朕做一辈子奴隶吧。”  

赵兴微笑道:“朕要偷袭幽州城,需要你兄长替朕骗开城门,这件事你去和他说清楚,最好不要耍花招,否则朕舍不得杀你,却舍得杀他。当然了,他若是觉得耶律乙辛能容的下他,逃去辽国也行。”  

“偷袭幽州城?”  

萧太后闻言一惊,道:“幽州城附近的城池可还没打下来,孤军深入,一旦被发现,可就有全军覆没之危。”  

“这些就不需要你操心了,只需叮嘱好你那个哥哥就行了。”赵兴淡淡道。  

曾公亮把计划和英国公说了后,英国公仔细考虑后,同意了偷袭幽州城的提议。  

不过他却对曾公亮原本的计划不赞同。  

幽州城城池坚固高大,一直是北方重城。  

当年太宗北伐,就是在攻打幽州城之时,久攻不下,最后被辽国抓住了机会,遭遇了大败。  

就算火药威力提高了,以现在的威力,想炸开幽州城,也不是一两次可以做到的。  

虽说耶律乙辛没有往幽州城增兵,可幽州城内的守军本就不少。  

一旦没有炸开幽州城,城内守军反应过来,很难在短时间内拿下幽州城。  

等耶律乙辛反应过来,可就危险了。  

英国公仔细思考后,从新制定了一个计划。  

由萧阿速带领投降的契丹士卒,前去骗开城门。  

而且若是真有诈,损失的也是那些降卒,对于大宋则没有半点损失。  

这个计划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萧阿速配合。  

对于萧太后他们来说,并不希望大宋打的太顺利了。  

否则大宋真有可能一举灭掉辽国。  

在他们的预期中,大宋要占据优势,可优势却不能太大。  

如此一来,大宋才有可能把降卒都给他们。  

因为看守降卒也需要分散大宋兵力。  

等大宋灭掉辽国,也必然元气大伤。  

而他们手里有一定数量的兵马,到时候也能让大宋忌惮。  

因此,在偷袭幽州城时,萧阿速很可能会故意露出破绽。  

两人写信把其中的隐患和问题告诉赵兴,赵兴看完后,选择和萧太后摊牌。  

赵兴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萧太后他们。  

之前他就派使臣去河湟,让董毡交出辽国小皇帝。  

可董毡却已辽国小皇帝身体还没好,经不起长途跋涉为由给拒绝了。  

萧太后除了一开始表现的有些着急,后面再也没有提过这事。  

赵兴刚刚说的那些不一定全对,目的就是为了敲打萧太后。  

“陛下放心,本宫会告诉兄长尽力配合。”萧太后也明白赵兴的意思。  

“如此最好。”  

赵兴松开萧太后,下了床榻,唤来侍女伺候沐浴。  

赵兴离开后,萧太后就派人前去把萧阿速找了过来。  

萧太后居住的单独的宅院,院子四周有禁军看守,名义上是保护她安全,实际上是防止她逃走。  

但是赵兴并没有限制她见外人。  

当然了,她见萧阿速禁军不会阻拦,若是其他人要见她,看守的禁军肯定会上报请示。  

“见过太后!”萧阿速行礼道。  

“坐吧!”  

萧太后招呼萧阿速坐下,派人去外面守着,然后把赵兴想让他前去诈开幽州城城门的事说了一遍。  

“太后这件事不能答应!”  

萧阿速急道:“一旦南都有失,西京也难以久守,大宋就可势如破竹,直达中京城下了!”  

辽国和大宋一样设有五京,国都为上京城。  

除此外还有东、西、南和中京。  

西京就是大同府,而南都则是幽州城。  

这五座城池,是辽国最大的的五座,意义非凡。  

丢可以丢,但是却不能丢的那么快,得让大宋付出不小的代价才行。  

“你说的本宫岂能不明白?可宋皇已经告诫了本宫,若是敢在这件事上做文章,宋皇怕是要对你下手了!”萧太后皱眉道。  

“可若是帮大宋,幽州城有失,长城以内就要全丢了。大宋到现在可还没有什么损失,等大宋真把辽国赶到草原,以后想回来就难了!”萧阿速皱眉道。  

“先不说这个,你查到大宋是用什么炸开城墙的么?”萧太后问道。  

按照他们原本的打算,是让大宋和辽国两败俱伤,然后借董毡的兵马,吞并耶律乙辛的残余势力,乘大宋没有恢复元气前,在反攻夺回失地。  

火药的出现,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还没有,一直有人监视我我也不敢胡乱打听。不过查到了那个东西的藏出。”  

萧阿速小声道:“要不我派人去试试,看看能不能偷到?”  

“不行,这样太冒险了,一旦不成,我们就必须得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