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武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不是很奇怪朕为何会选择申相公?”赵兴微笑道。  

“臣确实有些疑惑,臣原本以为陛下会选择曾庆轩的。”韩章说道。  

曾庆轩虽说资历欠缺,可他退下还需要些时间,加上赵兴支持,推他上去,还是没问题的。  

“大相公就是这么看朕的?任人唯亲,只用顺从朕之人?”赵兴反问道。  

“臣不敢!”韩章躬身道。  

“不敢,并不是没有。”  

赵兴摆了摆手,拦住了想要说什么的韩章,说道:“朕做的一切都没有私心,大相公认为呢?”  

“陛下,臣也没有私心。”  

“朕不是想要劝说你认同朕的想法,大宋的问题大相公肯定清楚,不管别人怎么想,朕是不会退缩的。”  

韩章闻言沉默了许久,说道:“陛下对于隋炀帝可了解?”  

“多少了解一些。”赵兴点了点头。  

“陛下既然叫臣过来闲聊,臣就和陛下论论隋炀帝如何?”  

“哈哈。”  

赵兴闻言大笑道:“朕依稀记得朕小时候,大相公教导朕时,曾讲述过历代王朝的君王,论过他们的得失。朕对大相公所说的一些并不认同,却从未反对过。如今和大相公论一论,以后未尝不是一段佳话。来人,给大相公赐坐。”  

“谢陛下!”  

韩章躬身谢恩,等内侍搬来软凳,坐了下来,拱手道:“陛下如何看隋炀帝?”  

“若是从后世来看,罪在当下,功在千秋!要是从当时看,隋炀帝此人好大喜功。”赵兴说道。  

“陛下评价还算中肯,其实隋炀帝所做之事,除了修建大运河外,唐太宗也几乎都做过。可两人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却是千古一帝。之所以差距这么大,坏就坏在好大喜功上。唐太宗比隋炀帝能忍,知道徐徐图之的道理。”韩章说道。  

赵兴闻言微微一笑,确实隋炀帝干的事情,除了修建大运河,李世民几乎都干过。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李世民也御驾亲征过。  

隋炀帝捧山东世家,打压关陇世族,李世民是捧关陇世族打压山东世族。  

李世民虽然没有修建大运河,也修建过大明宫。  

而且两人得位都没有那么正。  

仔细对比,两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之所以一个亡国一个是千古一帝,是因为隋炀帝太急了。  

后世对于隋炀帝究竟算不算昏君,有很大的争论。  

而争论的点就是隋炀帝虽然导致灭国了,但不管是修建大运河还是打高句丽的决策都不算错。  

但是在赵兴看来,隋炀帝就是低配的李世民,能力不足,还喜欢瞎折腾。  

韩章说这些,就是在说他和隋炀帝一样,有些急于求成了。  

然而很多事情都不能看表面,隋炀帝攻打高句丽,高句丽的威胁只是其一,其次是为了对付关陇集团。  

隋朝的兵马,最精锐的就是关中府兵,而关中府兵大多数都掌控在关陇贵族手里。  

打高句丽完全是一石二鸟之策,既可以解决高句丽的威胁,还能削弱关陇世家的实力,方便他接下来对付关陇世家。  

后来李渊起兵,李世民能够那么快入主长安,打下关中,和隋炀帝把关陇世家的实力削弱了很多也有关系。  

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李唐建立后,山东世族的实力超过了关陇世家。  

为了打压山东世族,李唐又开始重用关陇世家。  

但这是皇族和世家的争斗,可以徐徐图之,可大宋如今的局面和当时根本不一样。  

“如何徐徐图之?父皇当年让范大相公推行新政,你也是支持者,这说明你认同新政能够解决大宋积弊。”  

“结果呢?新政一年多便失败了,那些反对的人,难道不知道新政能够解决大宋的积弊?他们很清楚,但是他们更清楚的是,大宋的积弊就是他们。他们这些人都是大宋的毒瘤,解决积弊就是解决他们。”  

“大宋灭亡又如何?只有千年的世家,没有千年的王朝。”  

“大宋真的灭亡,他们只要投降,依旧可以当官,享受荣华富贵。”  

“陛下有富强之心,乃是大宋之福。可陛下太急了,这么做很可能会加速大宋的灭亡。”韩章反驳道。  

“你们读书人做什么都喜欢求稳,可正是因为这样,你们这些有富强之心的官员,永远斗不过那些自私自利的官员。”赵兴摇头道。  

当年新政可不是父皇直接叫停的,父皇确实因为反对声音太大,加上有人告范大相公有朋党,对于新政有了犹豫。  

范大相公等人不知道是看到朝中反对阻力太大,斗下去对朝廷不利。还是看到父皇犹豫,对他们支持不如以前,也有可能二者皆有。  

反正以范大相公为首的改革派,主动提出了自贬出京。  

大公无私的人,做事的时候反而顾虑重重。  

想要解决积弊,又要考虑稳定,如何斗的过那些只顾私利的人?  

韩章张了张口,最后却幽幽一叹,自嘲道:“臣都快致仕的人了,说这么多有些惹人嫌了。”  

他知道说服不了赵兴,已经不愿意再费口舌了。  

赵兴也没有继续说这些,韩章忠心是有,但是在他心中,却始终支持重文轻武的国策。  

即便能够劝说他,留下来也始终是个掣肘。  

相反,申相公在这方面就比韩章强多了。  

这也是赵兴选择他接任韩章位置的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