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决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另外,朕准备设一讲武堂,从军中挑选将领担任老师,武将勋爵子弟通过荫封入仕和武举成绩优异者,在授予实职前都需入讲武堂学习。”赵兴说道。  

“陛下,国子监已经设了武学,若是再设讲武堂二者就有些冲突了。”曾公亮说道。  

赵兴这么做虽然看似限制了武将勋爵子弟荫封,好像是在打压。  

可赵兴却表现了对武举的重视,颇有重武的意思。  

抛开文人的身份,从长远考虑,曾公亮也认为防备武将很有必要。  

“曾爱卿也觉得武将应该打压么?”赵兴淡淡道。  

“这…”  

曾公亮一脸惊骇,他没想到赵兴竟然问出了这么尖锐的问题。  

大宋之所以说是重文轻武,并没有说重文抑武,就是因为大宋皇帝从没有亲自打压过武将。  

至少明面上并没有,而是重用文人,以文领武。  

“爱卿是枢密使,这里只有朕与爱卿,谈谈无妨。”赵兴摆手道。  

“陛下,自古以来王朝众多,若是算上那些割据一方,未能一统的那就更多了。而这些王朝的灭亡,虽然不能全部说是武将的原因,但是都有一些联系。因此武将不得不防!”曾公亮说道。  

“确实,许多朝代更迭和武将拥兵自重有关。可汉高祖也是等到鸟尽才弓藏,大宋如今强敌在侧,养兵百万,别说辽国了,就连西夏都打不过。  

如今两国内部各有问题,三国还算和平。可将来一旦出现一个新的强势国家,还能保持和平么?  

届时大宋都有覆灭之危,打压武将不觉得可笑么?”赵兴冷笑道。  

大宋文风鼎盛,也涌现出许多能臣。  

甚至不乏范仲淹,王安石这种变法图强的。  

可两宋期间,从来没有文人想过改变重文轻武的局面。  

并非是顾忌什么,而是在文人的观念中就瞧不起武将。  

韩章是忠臣么?肯定是。  

但是韩章就曾喊出那句:‘东华门唱名方为好男儿’。  

若是天下太平,赵兴一样会限制武将。  

文臣弄权,无非就是专权,正在谋反取而代之的很少。  

但是武将官职越高,就意味着掌控的兵马越多,很容易滋生出野心。  

即便谋反失败,也会给天下带来极大的损害。  

退一万步讲,武将掌控大量兵马,没有生出野心,一样会惹的皇帝忌惮和针对。  

武将为了自保,造反都是必然的。  

因此限制武将并没有问题,可那是在天下太平之后的事。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  

赵兴起身,坚定道:“曾爱卿,没有千年不灭的王朝,大宋是,辽国也是。自古以来,王朝更迭后,新建立的王朝都充满了进取之心。与其让大宋灭在异族手里,朕宁愿灭灾汉人手里,如此天下最起码还是汉人的天下!”  

曾公亮闻言沉默了,虽然他觉得赵兴所言有些杞人忧天了,毕竟大宋四周能够占领的地盘就那么多。  

所有的地盘都有主了,相互牵制,很难在诞生新的势力了。  

即便有变化,也不过是内部争斗罢了。  

不过赵兴的一番话,却听的他有些热血沸腾。  

赵兴要是知道曾公亮的想法,肯定苦笑不已。  

女真人建立金国的过程确实有些玄幻。  

起兵之初只有两千五百人,才扩充到三千多人,就面临辽国十万大军的围剿,结果还打赢了。  

要知道,当时双方的兵马差距可是近三十倍。  

历史上不乏一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兵力悬殊十几倍数十倍的也有不少。  

但要知道,几万和几十万的兵力悬殊虽然也大,但是和几千对十万并不是一个概念。  

兵力基数越大,非常考验将领的掌控能力,同时破绽也更多。  

李世民同样也曾以三千破十万,但是在赵兴看来,二者难度并不一样。  

要知道李世民率领的可是最精锐的玄甲军,不仅士卒精锐,武器盔甲更是顶尖的。  

而完颜阿骨打起兵的时候,就连女真各部都不看好他,直到他打赢这一战才开始支持他的。  

当然了,那时候的辽国已经腐朽,军队战力也比不过当时窦建德的兵马。  

而且不是一个时代,并不能以战果来评判高低。  

但这并不能否认完颜阿骨打军事上的才能。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金国后面,还会出现一个比完颜阿骨打更玄幻的人物。  

大宋若是不图强,哪怕将来不偏安一偶,灭亡也是迟早的。  

赵兴从没有想过大宋会千秋万代,他能够接受大宋的灭亡,却不愿意让异族统治。  

游牧民族和汉家王朝天然对立,汉人视游牧民族为蛮夷,游牧民族视汉人为两脚羊。  

异族入侵中原,都是无尽的掠夺和杀戮。  

虽然王朝更迭一样要死很多人,但是相比较异族动辄屠城,还是要少很多。  

“陛下,如此百官们不会答应的。”曾公亮说道。  

“朕知道。”赵兴点了点头道:“但是朕并没有想让武将盖文臣一头,或者和文臣平等的意思。只是想培养选拔一些基层将领,不至于让军中全是一些尸餐素位之人!”  

赵兴是想改变武将的地位,却还不至于天真到想让武将和文臣平起平坐。  

别看赵兴登基后,杀了一些文官,如今朝中官员对他的一些政令反对之声不大。  

这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