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选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笑话。  

但赵兴之前说的情况,在明朝锦衣卫身上确实是发生过的。  

赵兴不相信皇城司的探子没人这么干。  

毕竟皇城司各地的探子都是当地的闲散人员。  

人都是有私心的,按照皇城司的规矩,调查到有用的情报是有奖励的。  

可那点奖励哪有勒索官员来的多。  

而且赵兴在天下各地安插了耳目,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那些官员也不是傻子,难道不会暗中调查?  

说不定一些官员已经找到了皇城司的探子,花钱收买了。  

若真是如此,那些官员不仅能够隐瞒自己所做之事,甚至有可能反过来利用赵兴清除异己。  

一想到这种可能,赵兴都冷汗直冒。  

赵兴思来想去,准备效仿明朝的锦衣卫,设立一个内察机构。  

明朝的锦衣卫就分南北镇抚司,其中南镇抚司就是负责监察内部的法纪和军纪的。  

然而南镇抚司并不出名,甚至没有什么存在感。  

之所以如此,除了南镇抚司是负责内部外,最重要的原因则是锦衣卫得势的时候,都是皇帝信赖的时候。  

表面上看南镇抚司对于被镇抚司有监察权,要高于北镇抚司。  

但是两者的权利都来源于皇帝,北镇抚司得势,南镇抚司一样要看对方的脸色。  

不过这些在如今就不存在了,因为赵兴根本不打算赋予皇城司太大的权利。  

皇城司只能作为一个情报机构。  

原本赵兴是打算等上元节后,再召殷汉章说这件事的。  

此时殷汉章既然来了,赵兴干脆借题发挥,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是!”殷汉章应了一声,问道:“不知南皇城司的正使司该有谁担任?”  

殷汉章对此心里十分不舒服,毕竟谁也不想自己头上多个紧箍咒。  

可赵兴这么说了,他也无法阻止。  

“朕听说你手下有个叫罗佑的指挥使,此人能力十分不错?”赵兴说道。  

“陛下,罗佑此人能力确实不错,不过此人收集情报很有一套,并不适合…”  

“朕觉得很适合!”  

赵兴挥断了殷汉章的话说道:“监察内部说到底也是收集情报,只是目标从官员换成了皇城司罢了。等上元节后,你让此人来见朕。”  

“臣遵旨!”殷汉章行礼道。  

“行了,要是没有别的事,你退下吧。”赵兴摆手道。  

“臣告退!”殷汉章行礼退了出去。  

殷汉章离开龙图阁,面无表情的除了宫。  

回到皇城司,自己的公房内,脸色才难看了起来。  

他不知道赵兴突然设立南皇城司,是对他的不满还是不信任,也有可能两者都有。  

但他清楚,从今天开始,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南皇城司监察内部,他这个北皇城司的正使司不也一样在监察范围么?  

殷汉章思索许久,本想找罗佑过来拉进关系,可是一想到赵兴有可能暗中有人在监视着皇城司,他又不敢有任何动作。  

“我真是走了一步蠢棋!”殷汉章自嘲一笑。  

赵兴猜测的没错,那些官员包庇地主豪强欺压百姓,逼迫百姓交还田地之事,确实是他故意压下来的。  

殷汉章是想把事情闹大一点,赵兴得知后雷霆震怒,如此才会把审查那些官员的事交给他。  

殷汉章并不知道未来有个锦衣卫,让官员闻之色变。  

但是他却知道太祖皇帝当年设立皇城司的初衷。  

在他看来,皇城司的存在应该让官员谈之色变的。  

若是赵兴雷霆震怒,把此事交给他,一番株连下来,就能彻底打响皇城司的威名了。  

虽然赵兴之前表现对他办事效率不满,还说皇城司的暗探勾结官员,隐瞒消息。  

但殷汉章仔细思考后,还是觉着有些牵强了。  

毕竟设立南皇城司显然不像是突然想到的,而是早有准备。  

很可能就是这件事让赵兴不满了。  

“我还是太急了点,应该慢慢等待机会的。”殷汉章自嘲一笑。  

赵兴并不知道这些,上元节当日,赵兴白天大相国寺上香祈福,晚上则携百官在城楼上赏花灯,与民同乐。  

上元节过后,各个衙门也恢复了正常。  

赵兴也要忙碌着处理积压的政务了。  

罗佑奉命前来见他,赵兴只是简单交代一番,就让他离开了。  

南皇城司的建立,短时间根本发挥不出作用,更多的是一种威慑。  

不过也不能一直是个摆设,什么时候能有作用,就要看罗佑的能力了。  

赵兴会给他时间,但若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后果,就只能换人了。  

董毡那边经过一番犹豫后,最终还是没有坚持要求大宋嫁公主给他。  

正式对外宣称并入大宋,赵兴下旨册封其为河湟王,同时命顾廷烨前往西北,带三万兵马进入河湟。  

名义上顾廷烨是河湟大都督,节制河湟所有兵马,而董毡管理河湟的政务。  

实际上顾廷烨能够管理的就他带去的三万宋军。  

不过这些兵马的粮草都需董毡提供。  

除此外,赵兴还要求董毡提供一些战马给顾廷烨,将这些兵马给训练成骑兵。  

这算是大宋帮他的报酬了。  

董毡也如赵兴所料想的那样,在大宋兵马入河湟后,直接把面对西夏的一座重要边城交给顾廷烨,让其入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