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新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朱景喻把在江南的所见所闻,详细的和赵兴说了一遍。  

赵兴安静的倾听着,等朱景喻停下后,才说道:“你一直在夸江南,江南被你说的好似人间天堂一般。难道江南在你眼中只有优点,一点缺点没有?”  

“自然是有的。”  

朱景喻从衣袖中掏出一封扎子,说道:“臣将江南所见的一些弊端和问题,都详细的记录了下来。请殿下过目!”  

不用赵兴吩咐,三水就上前接过扎子,送到了赵兴的面前。  

赵兴接过展开看了起来,越看赵兴脸色越冷。  

朱景喻这封扎子的内容非常多,小到衙役下乡征税,大到官员贪赃枉法,只要是他见到的都详细的记录了下来。  

其中最多的就属官商勾结了。  

江南商业繁荣,杭州港更是大宋四大商港之一。  

大宋海上贸易繁荣,设置了多个贸易港口。  

杭州港在所有港口中,都属于名列前茅。  

这意味着大量商船从杭州港出发前往别国,而别国也有大量商船运送各国货物抵达杭州。  

这也为江南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  

商业繁荣各种竞争自然就会存在,贿赂官员的情况自然非常常见。  

江南的官员甚至不屑于去剥削百姓,毕竟剥削百姓才能得到多少钱?  

那些商人稍微给点孝敬,都比他们剥削百姓来钱快多了,谁还看的上那些穷百姓。  

不过官商勾结有个很大的弊端,很多东西几乎形成了垄断。  

一些官员在江南尝到了甜头,花中金贿赂吏部官员,在考评上作假,尽量留在原地连任,不能连任的时候,调动也在江南之内。  

为了留在江南,甚至很多人不愿意升迁。  

“真成了土皇帝了!”赵兴看完后冷笑道。  

“殿下,这些是臣这些年在江南那边任职,收到的好处。臣一文未动全在这里。”朱景喻掏出一沓银票说道。  

收钱是他去江南任职前,赵兴高度他的。  

他的身份瞒不住,若是不收钱,江南那边的官员都会防着他。  

好在赵兴有个贪财的舅舅,虽说这些年老实了不少,但是以前的固有印象还在。  

朱景喻去江南任职后,那些人派人给他送钱,故意试探。  

朱景喻得了赵兴的吩咐来者不拒,都给收了。  

慢慢的,江南的那些官员也放心了。  

这才让朱景喻能够打听到这些隐秘。  

赵兴从三水手里接过银票,看了下,竟然有五万多两。  

要知道朱景喻前两年才升任县令罢了。  

难怪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这其中固然有因为朱景喻和他的那层关系的因素,却也能证明官员的捞金能力。  

“百姓穷,朝廷穷,这些当官的倒是各个肥的很。”  

大宋的官员俸禄是历史之最,可是这些官员不是争权就是夺利,着实可恨。  

“表兄辛苦了,年后不急着去上任,在家多陪陪舅舅舅母,等吏部任命文书下来,再去赴任不迟。”赵兴说道。  

“是!”朱景喻连自己接下来调动去哪都没有询问,赵兴也没有说。  

聊了一会家常,赵兴看了一眼三水,三水会意,行礼退了出去。  

过了大约一柱香左右,三水再次回来了。  

赵兴便让朱景喻回去了。  

朱景喻出了东宫大殿没多久,他夫人方氏也在宫女的引路下走了过来。  

身后还跟了一群抱着东西的宫女太监。  

“官人,这些都是太子妃赏赐的。”方氏说道。  

“嗯。”朱景喻点了点头,说道:“走吧。”  

朱景喻走后,赵兴再次看了一遍他的扎子,揉了揉脑袋。  

大宋的各种弊端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荫封。  

大宋科举完善,朝廷也十分重视教育。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这些都是形容大宋读书人的地位。  

但是实际上,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还占不到总数的一半。  

朝廷官员一半多都是通过荫封入仕的。  

文官五品以上,子孙后代就能得到荫封,无需科举,直接入仕为官。  

除此外,举办大的祭祀活动,或者皇帝寿诞之日,参加的官员,家中子嗣亲戚都能得到荫封。  

官员致仕,官员死亡,家属也能得到荫封。  

不乏一些高官,家中子孙荫封十数人甚至二十多人的。  

宰相门前七品官。  

这句话本意是说宰相家里看门的地位都相当于七品官。  

但是在大宋,这种情况是能够真正发生的。  

因为朝廷的荫封不仅能能够荫封子孙,还能荫封亲戚、门生、奴仆。  

大宋冗官,其实就是荫封制度泛滥而造成的。  

赵兴记得前世看过一份统计,两宋三百多年间,科举录取的官员只有十万出头。  

平均下来每年录取三百多人,这个数量其实并不算多。  

要知道如今朝廷的官员长期维持在两万人左右。  

乍一听并不多,但是唐朝唐朝巅峰时期,官员数量也不到两万。  

可是宋朝的国土面积,却只有唐朝的三四分之一。  

两万官员的数量每年补充三百多人并不算多。  

但是每年通过荫封入仕的官员,却是科举入仕的数倍。  

但是实际上,朝廷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官员,为了安置日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