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本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司马光招呼王安石落座,就有丫鬟端着茶水进来奉上。  

司马光把人打发下去,看向王安石说道:“你是来做说客的?”  

王安石答非所问道:“我还以为君实不会让我进门呢。”  

“来者是客!”司马光冷淡道。  

王安石闻言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  

“我之前几次来汴京述职,想要来见见君实,又怕被拒之门外,而犹豫不决。如今仔细想想,倒是我犯蠢了,以君实的性子,怎会如此?”  

他和司马光并不是在汴京相识,后来两人理念不合,断绝了联系。  

这些年他几次来汴京述职,都曾想过来见见司马光,却又担心被拒之门外,始终没有来。  

如今仔细想想,司马光是把礼仪仁智信给刻到骨子里的人,有人登门拜访,是不可能拒之不见的。  

司马光闻言沉默了一会说道:“你非想不到,而是没有把我说服我,所以不来。”  

两人早年政治主张还未完全形成,相交莫逆,互为知己。  

后来在解决朝廷积弊上有了分歧,谁都说服不了对方,才断了联系。  

不过两人对于对方的才能都非常认可,觉得若是两人能够思想一致,能够更好更快的解决朝廷积弊。  

因此两人心里都没有放弃过说服对方。  

王安石说他是怕被拒之门外所以没有来。  

但是司马光却清楚,王安石之所以不来,是因为没有把握说服他。  

王安石闻言一愣,失笑道:“你这性子一点没变,说话还是这样让人听了不痛快。”  

“我喜欢实话实说。”司马光淡淡道。  

王安石也不纠结这些,说道:“我听说你被殿下罚在家中思过,正好这两日有闲,过来看看你。”  

“殿下实行了你的新法,对我所谏之言,弃如敝履。所以你觉得自己赢了,想来说服我?还是给太子殿下当说客的?”司马光说道。  

“都不是。”  

王安石摇头道:“我这些年一直在总结朝廷积弊,思考解决之法。后来有幸入东宫当差,便将这些年所总结出来的新法呈给太子殿下过目。  

我自认为所献之新法,都是良策,可是殿下却指出许多疏漏之处。  

如今实行的青苗法,是我根据殿下之言完善后的。即便如此,依旧出现了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并非是青苗法本身的问题,而是地主乡绅和百姓引发出来的。  

地主乡绅不愿意看到青苗法实行,而百姓大多数却又没有偿还能力。百姓还不起,官府总不能如那些地主乡绅一样,逼迫百姓卖儿卖女,卖田卖地。  

若是审查不严格,钱收不回来,就没有钱继续往外借。  

但审查太严格,符合条件的人,大多数都不需要向官府借钱。青苗法就成了笑话。”  

所谓青苗法,按照王安石原本的想法,是借给百姓度过青黄不接之时。  

同时百姓因为家里出现变故,没钱买农具种子,可以向官府借钱,而不耽误耕种。  

目的是为了让百姓不用去向地主乡绅借,避免被剥削。  

同时也是防止土地兼并的办法。  

因此按照他本来的想法,审核机制要有,却又不能太过严格。  

毕竟这是惠民之策,条条框框太多,还如何惠民?  

但是赵兴却把审核机制定的非常严格,王安石一开始并不理解。  

赵兴并没有说太多,只给他简单的算了一笔账。  

赵兴算的这笔账很简单,一个百姓需要多少亩田地,才能保证去掉税收后,和平常日常所需,还有结余。  

只有这样的人家,才能保证借了钱,能够还的起,且不影响以后生活。  

这个其实和后世贷款,银行会查流水一样。  

银行要计算借款人,在去掉正常开销后,剩下的钱能够还每个月的月供才行。  

王安石有些过于理想化,一开始很难接受。  

在他看来青苗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惠及百姓。  

要是按照赵兴的要求来,符合条件的百姓不多,那么青苗法的意义何在。  

赵兴却反问他,朝廷本机缺钱,若是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朝廷哪来的钱继续往外借?  

而且一旦百姓还不上,官府又过于宽容,一些符合条件却不需要借款的百姓,也会去借。  

还是抱着不还的那种心态去借的。  

若是条件放的更宽松,借的百姓就更多了,朝廷如何负担的起?  

这些把王安石问的哑口无言。  

王安石的本不是一个会轻易动摇自己信念的人。  

青苗法实行后,除了租种官府田地的佃户外,其余百姓符合条件的不多,借钱的就更少了。  

这让他对自己所制定的那些新法产生了动摇。  

司马光听出了王安石话中的动摇之意,有些诧异。  

不过心中更多的还是欢喜,冷淡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介甫你能想明白这些就好了,旧法虽说有弊端,但是毕竟实行了这么多年,有什么弊端一眼可见。但是新法并没有用过,有什么问题不得而知。实行后,出现问题,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  

“君实误会了。”王安石摇头道:“我动摇的是自己太过自以为是了,而不是对于变法有所动摇。”  

司马光闻言脸色一沉,说道:“青苗法实行后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也听说了,各地乡绅地主抵制,这还是太子殿下担任开封府尹的前提下。若是推广全国,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