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回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如今开封府清量出这么多田亩出来,也需消化消化,暂时他也不打算折腾什么。  

父皇主动给他放假,他也乐得清闲。  

回到东宫,赵兴说要去书房看书,让张桂芬先回春和宫。  

张桂芬拜别赵兴,回到春和宫,刚换上常服,钱妈妈禀报道:“禀太子妃,余贵人和盛贵人来了。”  

“请她们进来吧。”张桂芬说道。  

正室进门,余嫣然她们肯定要过来见礼,赵兴找借口离开,就是为了给她们腾空间。  

张桂芬起身来到正殿,在上首坐了下来。  

不一会,余嫣然和盛淑兰走了进来。  

“拜见太子妃!”两人行礼道。  

“二位妹妹免礼,快坐吧。”张桂芬微笑道。  

虽然盛淑兰比她年纪大,但她是正室,称呼两人妹妹,并没有什么,还显的亲近。  

“谢太子妃。”两人谢恩后有些忐忑的坐了下来。  

余嫣然虽然见过张桂芬,但是两人见面时,赵兴都在。  

而且那时候张桂芬也没有进门。  

如今张桂芬已经是手持金册、金宝的太子妃了,换成寻常人家,张桂芬就是当家主母,她们则是妾室。  

这么比喻也不恰当,毕竟两人还没有得册封,连妾氏都算不上,只能算是通房丫鬟。  

盛淑兰更是连张桂芬都没见过,如今自己还有了身孕。  

一般来说妾室比正室先怀孕,都没有好下场。  

她心里自然提心吊胆。  

赵兴之前也安慰过她,用处却不大。  

“两位妹妹怎么这般紧张。”张桂芬微笑道:“常言道家和万事兴,这皇家不比寻常人家,却也还是家。只要二位妹妹好生侍奉殿下,遵守规矩,我自不会为难两位妹妹。”  

“妾身谨记太子妃教诲,定当好好侍奉殿下和太子妃。”余嫣然和盛淑兰连忙说道。  

“盛妹妹有了身孕,平常要多注意修养,以后不用每天过来请安。”张桂芬看向盛淑兰说道。  

“多谢太子妃,只是御医说让妾身平常可以多走动走动,不碍事的。”盛淑兰说道。  

“那也不用每日起那么早折腾,平常可以过来找我说说话。”张桂芬摆手道。  

“是。”盛淑兰见张桂芬这么说,只能应下。  

张桂芬见两人有些紧张,简单的聊了一会,询问了一下东宫的情况,让人送上早就准备好的见面礼,便让两人回去了。  

次日,赵兴起床前去练武,张桂芬刚刚梳洗好,就有宫女前来禀报,余嫣然和盛淑兰前来请安。  

张桂芬闻言微微一笑,昨日她说让盛淑兰不用前来请安,也是一个试探。  

盛淑兰若是持宠而娇,听到她这么说,自然不会过来请安。  

如今看来盛淑兰要么是个老实懂规矩的,要么是个聪明的。  

不管是哪种,对她来说暂时都是比较省心的。  

她不是那种善妒之人,急着要收拾妾室树立威严。  

正如她昨日说的那样,只要两人懂规矩,她并不想为难两人。  

如今她刚刚入宫,若是盛淑兰持宠而娇,与她为难,其实她也难办。  

倒不是说她收拾不了,而是刚刚入宫这样就有点太急了,怕赵兴不快。  

既然盛淑兰来了,就说明短时间她们能够相安无事,至于盛淑兰是老实,还是比较有心眼的,就要慢慢了解了。  

等赵兴回来时,余嫣然她们已经离开了。  

张桂芬没有说,赵兴也没有问。  

包括昨天张桂芬见余嫣然她们的情况,赵兴都没有过问。  

正妻的地位是必须保证的,这是家宅安宁必须要做到的。  

赵兴也清楚张桂芬的性子,自然不会过问。  

赵兴回来,张桂芬就吩咐传膳,赵兴也没叫余嫣然她们一同用膳。  

以后一起用膳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逢年过节的家宴中。  

平常几乎不可能出现了。  

赵兴不喜欢古代的规矩,但是身在古代,有些就必须遵守。  

张桂芬没有进门前,他可以无视规矩,但张桂芬进门后,她就必须遵守。  

否则张桂芬再大度,也会多想。  

毕竟张桂芬从小受到的是礼法教育,就是长幼尊卑。  

这和大度与否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经常这么做,也会让其余妃嫔生出娇纵之心。  

毕竟他未来的妃嫔不止余嫣然几人,而且余嫣然几人也未必不会因为他的宽容,而变得娇纵。  

古代很多规矩,被视作封建陋习,但是许多规矩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一会东宫六局的内官和女官都会过来,以前都是冯嬷嬷在打理,有什么不懂的你就问问冯嬷嬷。”赵兴说道。  

东宫六局是负责管理东宫所有杂务的,包含了衣食住行。  

这些本就是太子妃管理的,张桂芬未进门前,一直是冯嬷嬷打理。  

赵兴从未让余嫣然她们碰过这些。  

“是。”张桂芬闻言也有些紧张。  

她虽然和母亲学过管家,但东宫毕竟有些不同,她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管好。  

但这些是她必须做的,自然没有推辞的道理。  

饭后,张桂芬留下见东宫六局的女官和管事太监,赵兴则前往花园钓鱼去了。  

今日阳光明媚,适合晒晒太阳,钓钓鱼。  

“殿下!”  

赵兴躺在摇椅上,手持鱼竿,十分悠闲。  

闻言扭头,微笑道:“坐吧。”  

“是!”余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