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忠与不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下关心,草民并无不适之处。”盛长柏说道。  

“嗯,时间快到了,入座吧。”赵兴点了点头道。  

盛长柏已经到了身边,以后有的是时间。  

第一次见面,赵兴也不好表现的过于看重。  

而且盛长柏为人刚正,也不需要特意拉拢。  

不一会,海文优来到了学堂,众人行礼后,开始了正式上课。  

接下来一段时间,赵兴又恢复了以前的生活,每日早上练武锻炼身体,然后上学。休沐之日学习规矩礼仪。  

在学堂中间休息的时候,赵兴也会和顾廷烨、盛长柏他们闲聊,谈论古今。  

谈论最多的还是各朝各代规章制度中的利弊,谈论时赵兴会在其中给他们灌输一些思想。  

这才是他召盛长柏来京做伴读的用意。  

思想这个东西和忠心与否并没有直接关系。  

有的人虽然忠心,思想却十分顽固,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准则。  

当他们认为是对的事,哪怕知道其中的利害,也不会退步。  

赵兴印象最深的就是明初的一场科举舞弊案。  

当时因为录取的全是南方学子,北方学子怀疑存在舞弊,群情激愤下把宫门口堵住,讨要说法。  

朱元璋闻言大怒,命人彻查此时。  

得到的结果却让朱元璋瞠目结舌,这次科举没有任何问题。  

正所谓文无第一,同样一篇文章有人觉得写的很好,给的评价很高。  

也有人会觉得文章过于华丽,却言之无物给了低分。  

包括主考官的偏好,都有可能产生争议。  

可以说要是真较真起来,哪怕没问题,也能查出一些问题来。  

但偏偏他派了一堆人去查,一点问题没查出来。  

朱元璋为这些人的公正感到很是欣慰,但是他知道这样的结果北方学子肯定不会接受,而且也不利于北方的稳定,更不利于朝堂的稳定。  

于是想着让主考官重新阅卷,录取一部分北方学子,再找些替罪羊,给北方学子一个交代。  

然而当时负责科举的那些人,宁死都不愿意,说要是这么做,就是对南方学子的不公。  

你能说这些人不忠么?  

能被朱元璋选出负责科举的官员,自然不蠢,难道看不出只录取南方学子的危害吗?  

但是他们的思想和性格,让他们固执的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愿意做出变通。  

赵兴不仅需要忠心的人,还需要一些和他思想相同的人。  

而给人灌输思想,在其思想未完全形成前是最好的时候,一旦其思想形成,就很难影响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