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闯入(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乾元山,  

敖云心远远看着金光洞方向。  

只见氤氲缭绕,气息莫名,显然是已经开启了警戒和防护阵法。  

这种阵法通常情况下不会开启,显然是太乙真人已经知道有人会来。  

敖云心思忖了一会,觉得如果只是太乙真人,靠着龙神甲倒是不难对付,  

但就是怕还有其他十二金仙在。  

如果是全盛状态,凭借着手中先天灵宝和构建的法则,对上两三个太乙金仙她还真不怕。  

但是此时她神魂受损,还没有恢复,连带着先天灵宝的威能也会下降。  

催动法宝威能,其实依靠的就是修士的法力和神魂。  

所以如果能够完全神魂降临,就不会影响使用法宝的威能。  

但是光是神魂降临,不止是受损后难以恢复,还使得近战实力大大降低,就只能远远的放放法宝。  

金仙以后近乎不朽的肉身,不但可以使得修士难以陨落和受伤,更是修士近战最强大的手段。  

肉身乃是修士应对劫难最大的法宝,  

后世佛门甚至有一种说法,世间乃是苦海,肉身是船,神魂是船里的人,船载着人一直向彼岸行驶,直至苦海彼岸。  

这就是为什么封神大劫之时,就算众多修士知道应劫后也不会真正的身死道消,而是能够一点真灵上封神榜,随后被封神榜这件异宝复活,也不愿意上榜的最大原因。  

因为一旦上榜,就意味着彻底失去了苦修多年的肉身,修为不可能再有任何进步。  

不止如此,还要受到封神榜节制,受到天庭束缚,再无自由可言。  

仙修修的是什么,不就是个万劫不灭,逍遥自在么。  

如果说那些肉身成神,在天庭为官的神仙是雇佣制的员工,那上了封神榜的天庭神仙就是被强制抓去的劳工。  

所以不是万不得已,谁会愿意上那封神榜。  

话说敖云心正思量着要如何下手,将哪吒救出来,  

就见远处一道遁光飞来,  

她连忙隐去身形,仔细看去,神色凝重起来,“这家伙怎么来了?还真是莫名其妙的缘分…”  

却是她定眼看去,发现那道架着遁光而来的,竟然是骑着梅花鹿的燃灯道人。  

此时的燃灯,一身道服,头上盘着发髻,  

虽然一副道人打扮,但和西游世界中的燃灯古佛容貌一模一样。  

所以敖云心也就一眼将其认了出来。  

她见燃灯道人按落遁光,穿过阵法进了金光洞,神色更是凝重,  

“这燃灯道人,就算修为没有大师兄所在世界中那么高,肯定也是大罗金仙,再加上太乙真人,却是难以对付了,大师兄那边的事情也肯定还没处理好,不然倒是可也让大师兄过来帮手,此时倒是要好好思量一下了…”  

她在思量对策之时,  

金光洞中,  

太乙真人见燃灯到来,行礼道,“老师来了…”  

燃灯道人还礼道,“道友如此匆忙传信于我,却是有甚急事?”  

两人一人称呼另一人老师,而另一人却道友回之。  

这却是因为燃灯在阐教之中地位特殊。  

他称呼元始天尊为老师,其实和元始天尊乃是同辈。  

因为他与元始天尊等人都是在鸿蒙时期就已得道,所以论辈分,燃灯应该与元始天尊等平辈。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燃灯的修为境界与元始天尊等人相差越来越远。  

特别是鸿钧一道传三友之后,差距就更是越来越大了。  

后来燃灯为了能更上一层楼,决定拜在元始天尊门下,加入阐教。  

面对这位与自己同辈的,曾经道友相称的友人,元始天尊将其收入门中后,与其保持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并因为其第一个选择加入阐教,资历最老,所以封了他一个副教主之位。  

所以因为燃灯身份特殊,元始天尊之下的二代弟子都称呼其为老师。  

但燃灯这人非常会做人,一直以元始天尊弟子自居,称呼元始天尊为老师,而称呼阐教二代弟子为道友。  

至于太乙真人为何会想着将燃灯叫来,  

却是因为先天灵珠子当初其实是燃灯和元始天尊一起发现的,但却被元始天尊收了去。  

元始天尊就觉得欠了燃灯一点因果,这次送先天灵珠子转世帮徒弟挡劫,也就同样让燃灯参与了其中谋算。  

而这也让燃灯得了大机缘,不止是将李靖收入门下,还得了成道关键的定海珠。  

他也更是凭借这些机缘,顺利转世入了后世佛门,成为了一方大佬。  

当然,这是原轨迹发生的事情,现在可就不一定了。  

多的不说,帮他收取定海珠的两个五夷山散修,萧升和曹宝,都已经死在了敖云心的手中,  

落宝金钱更是已经被敖云心抢了去。  

不止如此,敖云心甚至已经在另外一个世界,和转世后的燃灯古佛交了手,  

并和大师兄孙悟空配合,用开天辟地之威能,湮灭了燃灯古佛的丈六金身。  

当然,这一切此时的燃灯道人并不知道,他只是应太乙真人之邀而来。  

太乙真人见燃灯问起,也不隐瞒,就将小哪吒的事情说了。  

燃灯听后,也有些惊讶,“你说那先天灵珠子转世的哪吒,竟然恢复了先天之时的一些记忆?”  

太乙真人道,“确实如此。”  

燃灯道,“可那先天灵珠子,可是元始老师亲自封印了一切记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