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选择(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镇海龙宫,密室之中。  

四海龙王听着敖云心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计划,面色变幻不定。  

实在是她的这个想法,太过大胆。  

不加入任何一方,而是另外扶持一个诸侯势力,来争夺这次大劫中的气运机缘。  

如此一来,可就真是虎口夺食,火中取栗了。  

关键还是其他两方,按敖云心所说,都有混元大罗圣人坐镇,甚至后面连圣人都直接下场争斗。  

而龙族这边,就算敖云心师父乃是货真价实的大能,可听敖云心说,这位师父,其实并不会过多干涉徒弟的事。  

要是其他圣人直接下场,而龙族身后这位却不为所动,那他还不得抓瞎。  

在老成持重的四海龙王看来,最把稳的,当然是选择加入势大的一方,也就是助周伐商。  

再不济,也是加入商纣一方,联合截教,对抗其他势力。  

而敖云心此时选择的道路,简直就是地狱难度,成功几率甚小。  

四人分别委婉的表达了担忧。  

敖云心淡然道,“想要获得好处,当然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加入西岐一方,是风险最小的,但也别想有什么好处会剩下给咱们。  

加入商纣一方,风险大,但好处却拿不到大头,风险明显与利益不成正比。  

只有另辟蹊径,才能让衰落已久的龙族,真正的重新崛起。如果不乘着这次大劫搏一搏,以后局势稳定下来,机会就更少了。”  

她可是知道这次大劫过后,局势会变成什么样的。  

因为她已经不止一次和悟空聊到过各自世界的情况和局势。  

在两人多次聊天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敖云心所在的世界,很大可能就是悟空所在世界的上古时期。  

但两人又细细聊了后,发现两个世界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首先地理就不同。  

西游世界凡间被称为地仙界,分为四大部洲,然后就是天庭、幽冥界、西方极乐世界、三十三天等界域。  

而封神世界,凡间大致分成了中原大陆和西方大陆,其他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海外仙山岛屿。  

然后天庭和幽冥界也有,却没有西方极乐世界和三十三天等界域。  

当然,这可以说是后来逐渐发展成的西游世界那个模样。  

但是不止是地理问题,两人聊过后发现一些仙神的名号也不同,尤其是关于创世神的传说,就有很大出入。  

西游世界传说乃是老君创世,甚至炼石补天的女娲,都是太上所化。  

而封神世界,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可是盘古,而女娲娘娘,那可是货真价实的混元大罗圣人。  

所以西游世界的上古大劫中,就是三教和西方教之争,并没有女娲什么事。  

通过这些种种,最后两人得出结论,这两个世界,发展轨迹基本相同,但应该不是一个时间线上的世界。  

但就算如此,还是能够从彼此世界中的发展,看出许多东西。  

悟空从敖云心口中了解到了许多上古之时的事,也正是这样,才能推断出,三教合一后,三清后来为什么会支持佛门。  

而敖云心,则从悟空口中知道了,要是这次不把握机会,那以后将再无崛起之希望。  

四海龙王听她如此说,当然也不敢违拗。  

敖云心转世后,明面上是他们的孙辈,但却没人能忽视她祖龙转世的身份。  

更因为她身后还有一位高深莫测的师父,所以此时的龙族,其实都是她说了算。  

而四海龙王,只要配合就可以了。  

既然下定了决心,当然就是集合全龙族的力量,实施敖云心想好的一系列计划了。  

于是整个龙族开始运作起来。  

当然,一开始敖云心也不会搞出太大的动静,而是准备利用这段时间过来,龙族取得的,万民敬仰的局势,来做文章。  

当初敖云心听从了师父指点,让龙族不要再随意兴风作浪,好好履行行云布雨之职责,甚至还让龙族剿灭兴风作浪妖魔,维护沿海人族。  

这使得沿海许多人族,都开始信奉龙神,建立了许多龙王庙。  

而其中,属于敖云心的镇海公主庙,就有许多。  

现在这些就成为了龙族手中一张强力的底牌。  

在如今神道和各教派还不完善之时,几乎还没有人意识到争夺人族信仰的重要性。  

就连所谓的三教和西方教,也更多的是一种修行门派,而不是宗教。  

就像老子,此时也只是提出了道家理论,而还不是道教。  

佛教就更不用说了,那是大劫结束后,老子西行,化胡为佛,然后西方教加入后,才算正式成立。  

其他诸神信仰,更多的是对古神的信仰,比如昊天,女娲,三皇这些古神。  

而这些古神其实以前也并不重视信仰,信不信,他们都不大在意。  

但自从封神大劫过后,大家都意识到了信仰的重要性,尤其是气运绵延的人族信仰的重要性。  

于是纷纷开始设立教派,传播信仰,抢夺气运功德。  

老子就是因为一步先,才会步步先,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而现在,敖云心觉得,自己也能够先走出这一步。  

“原来师父一开始的指点,却有着这么多的深意,要是没有一开始走出的几步棋,现在的局势,还真是不好接着往下走。”  

敖云心胸有成竹,开始四处布局。  

首先是东海沿海的基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