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第二梯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话音未落,一朵血花便从海正冲左肩颈猛的绽放开来。  

从天而降的重机枪子弹高速旋转着,从海正冲左肩颈处攒射进去,弹头所挟带的巨大动能瞬间在海正冲的胸腔内形成一个空腔。  

霎那之间,五脏六腑便被搅得粉碎。  

吭都没有吭一声,海正冲便直挺挺的倒下来。  

海正冲虽然倒下,但是1团的官兵却并没有就此放弃。  

踩着海正冲尸体,踩着战友的尸体,剩下的官兵嗷嗷叫着往前冲。  

虽然大量的子弹像暴雨般倾泄而下,但还是有不少虞师官兵冲到日军战壕前。  

然而也就这样了,因为在日军战壕前还有一圈铁丝网,带有倒钩,跨不过去。  

根本来不及等工兵上来剪开铁丝网,冲在最前面的排头兵一狠心趴铁丝网上,准备拿自己身体卧在铁丝网上,为战友趟开血路。  

“二哥,俺先嘞!”  

“狗日的小鬼子,俺日你先人!”  

“大饼,逢年过节别忘了给俺倒杯水酒!”  

十几个排头兵流着泪,嚎叫着,趴倒在铁丝网上。  

下一刻,这十几个排头兵猛的抽搐两下,便挺直身体。  

随后跟进的十几个官兵才刚刚踩到排头兵的背上,便跟着抽搐,然后直挺挺的往前倒下来。  

“妈的,通了高压电!”  

“狗日的小鬼子通了高压电!”  

“过不去,过不去啊,我们过不去!”  

剩下的几百个虞师官兵一下就懵掉了。  

日军的超越射击却并未停下,继续猛烈开火。  

密集的弹雨继续攒落,最后剩下的虞师官兵便也纷纷倒在地上。  

几分钟后,倾泄的弹雨终于停下,但是怒江西岸的江滩上,也再看不到一个站着的虞师官兵。  

虞师官兵身上淌下的鲜血,几乎染红了江滩。  

甚至连怒江的江水也变成了暗红色,被虞师官兵的鲜血染红了。  

首批过江的第一梯队,虞师的1团,三个加强营将近两千官兵,至此大部阵亡,少数重数的也滞留在西岸江滩上,根本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也不可避免!  

高黎贡山上。  

孟烦了、要麻、不辣等炮灰的眼睛彻底红了。  

虞师主力1团的遭遇,让他们一下回想起了不堪的过往,在以往的某一个时刻,他们所在的部队也曾经像虞师主力1团这样,被长官驱赶着上战场,送死!  

最倒霉的比如孟烦了,更不只一次,而是多交被上官驱赶上战场。  

蹩脚的战术,愚蠢的指挥,明知道会吃败仗,明知道没一点机会,却固执的将一支又一支的部队送上屠宰场,去接受日军的无情的屠杀!  

淞沪会战,七十个精锐师就是这样被屠杀掉!  

南京保卫战,十几个精锐师就是这样被屠掉!  

太多太多这样不堪的记忆,从孟烦了脑海中被勾起。  

“虞啸卿,你这只王八蛋!”孟烦了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猪!蠢货!白痴!你个脑瘫儿童!你不得好死!你会遭报应的…”  

一连串恶毒的骂人话从孟烦了嘴里蹦出。  

不辣、要麻、迷龙等炮灰却是尽皆沉默。  

炮灰们只是沉默的看着江滩,看着那些已经倒地成为尸本的同类,看着那些重伤未死还在哀嚎求救的袍泽,一个个眸子里流露出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哀伤。  

曾经,他们也曾是这样的炮灰。  

曾经,他们也曾经这样的绝望。  

王岩幽幽说道:“我们中国明明有最英勇的士兵,明知道上前一步是死,也仍旧没有丝毫的退缩!”  

“可为什么就是打不赢?”  

“可为什么就是打不赢?”  

“从东四省到华北,从华北到淞沪,从淞沪到南京,从南京到武汉,到长沙,再到缅甸云南,可为什么就是打不赢?”  

“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问题所在!这就是问题啊!”小书虫接过话茬,激动的说道,“国军将士打仗是英勇,确实很英勇,但是英勇打不跑日本鬼子,英勇救不了中国,光靠英勇,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问题不在于勇气,我们中国人不缺勇气!”  

第一次,孟烦了感到小书虫的话那样的在理。  

当下孟烦了不假思索的问道:“那么问题究竟在于哪里?”  

“问题在于我们充满了幕气,都是沉疴绝症,都是衰老和腐朽!”  

“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最高层,在于国府高层!我们之所以打不过日本鬼子,是因为领导我们的是一头绵羊!”  

“一群由绵羊领导的狮子,甚至干不过一群由狮子领导的绵羊!”  

“我们千千万万的国军将士全都是狮子,然而不幸的是,领导我们的是一头羊!所以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干败日本鬼子!”  

孟烦了猛回头,吃惊的看着小书虫。  

要麻、不辣和迷龙等炮灰也吃惊的看着小书虫。  

小书虫这番话,足以证明他已经是彻头彻尾的赤色分子!  

炮灰们除了感到惊恐之外,也暗暗的感到明悟,好像真是这样?  

豆饼忽然指着怒江叫起来:“虞师的第二梯队又过来了,第二梯队来了!”  

“还来?”孟烦了哀嚎道,“真是不拿炮灰的命当命啊,都被打成这样了还来?这真是存心送死啊,为了战功什么都不顾了啊!”  

王岩道:“还是有所改变的,呼叫空军的支援了。”  

话音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