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捉襟见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行。”  

井上贞卫断然拒绝道:“山本君,还记得我跟你说过的六国论吗?”  

“哈依,我当然记得。”山本良一顿首道,“但是,师团长,当下局面与之前又有很大不同,我们不能再一味恪守原来的标准。”  

“不同?”井上贞卫皱眉道,“有什么不同?”  

山本良一叹息一声说:“师团长是在考我吗?”  

井上贞卫道:“你是说,八路军的兵力增加了?”  

“并不只是兵力增加了。”山本良一摇摇头说,“更重要的是八路军的战斗经验和战斗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所以,眼下我们69师团所面临的治安压力,可以说是两倍甚至三倍于当初。”  

“这个时候继续维持原先的治安标准,死守着外围的数百个据点不放,结果就是这数百个据点将成为持续失血的出血点。”  

“直到我们师团耗尽最后一滴血。”  

“最后,不仅外围的据点守不住,连平安县城甚至同蒲铁路也守不住,甚至整个晋西北地区都将沦为八路军的地盘!”  

“师团长,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万万承受不起的。”  

井上贞卫便立刻沉默了,因为他知道山本良一说的是事实。  

最近这几个月,晋西北八路军的兵力数量确实在飞速膨胀。  

虽然没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根据情报部门的估计,晋西北的八路军,包括李云龙独立团、丁伟新一团及孔捷新二团,总兵力很可能已经超过两万人!  

也就是说,八路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晋西北的日军兵力!  

因为晋西北的日军只有一个第69师团,满编也就18000人!  

而更让井上贞卫担心的是,第69师团的各个步兵大队都是严重缺编。  

所以,第69师团的实际兵力事实上已经不足15000人,这个数字看上去似乎不少,但是往500多个大小据点一分摊,平均每个据点也就30多人。  

当然,实际上每个据点的日军远远没有30人,一半都没有。  

因为第69师团至少有一半的兵力是机动部队,而不是守备队。  

再加上县城的守备兵力比较多,真正分给外围500多个据点的兵力也就5000多人,平均每个据点10人。  

虽然除了日军之外,还有伪军。  

而且伪军的数量一般是日军的五倍以上。  

但既便是这样,面对训练有素、装备水平提升上来的八路军,这样么点儿守备力量,实在是有些过于寒酸。  

以前八路军缺乏攻坚的重武器,日伪军还可以凭借炮楼固守。  

可现在八路军已经装备了数量不少的迫击炮、步兵炮、山炮甚至于野炮,像这样只有少量兵力防守的据点,真就是失血点。  

500多个据点就是导致第69师团持续失血的500多个失血点。  

按照最近一周的失血速度,差不多半年左右,第69师团就会油尽灯枯。  

且不说现在大本营根本没有足够的补充兵源,就算是有足够的补充兵源,按照最开始的补充标准进行补充,也一样顶不住。  

所以,收缩防线是唯一的办法!  

山本良一说道:“师团长,我知道收缩防线不啻于饮鸠止渴,但不饮鸠,我们第69师团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被渴死。”  

“也就是说,饮鸠至少可以暂时活下去。”  

“一旦转机来临,我们就有解毒的机会。”  

“可如果不饮鸠,我们却无论如何也撑不到转机来临的那天了。”  

“好吧,山本君,你成功的说服了我。”井上贞卫喟然叹息一声,又说道,“那就收缩防线吧,不过,具体放弃哪些据点还得研究。”  

“比如说像西集、牛庄以及小曹庄这样的据点,是绝对不能够轻易放弃的。”  

“当然。”山本良一深以为然的道,“像西集、牛庄以及小曹庄这样的据点,非但不能够放弃,还要将其他据点中撤出来的兵力补充进去,加强这些个据点的防御力量!”  

“毕竟,一旦太平洋战场局势逆转,帝国的处境好转,皇军在晋西北战场还是要转守为攻的,那时候像西集、牛庄以及小曹庄这样的据点,就会成为皇军的前进基地,对晋西北的八路军构成致命威胁!”  

“哟西。”井上贞卫欣然点头,又道,“山本君,那么就由你们参谋部先拟定一个详细的方案,然后报我审批。”  

“哈依!”山本良一猛一顿首,又道,“师团长,还有个事。”  

井上贞卫眉头微微一皱,说道:“你是想说补充兵的问题吗?”  

“是的。”山本良一说道,“既便通过调整部署,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想晋西北的治安局面得到真正的巩固,还得司令部及时调拨补充兵。”  

“我知道了,我会给司令部打电话。”井上贞卫。  

几乎是同时,在太原。  

第1军司令官野祐一郎正在司令部设宴,给第36师团的所有少佐以上军官钱行。  

因为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刚刚下达了命令,要把第36师团调往太平洋战场,编入到第19军的战斗序列中。  

端着小酒杯,野祐一郎的心情是苦涩的。  

虽然大本营又下达了新的指令,以独立混成第4旅团为基干,再编入三个新编成的独立步兵大队,编成为全新的第62师团。  

所以,表面上驻山西第1军的兵力只是由三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