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侧射火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防守公路两侧制高点的是独立团4营。  

4营长张大彪把他的营指挥部设在了右侧一个视野最开阔的山头上,而且在营部的头顶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是一个天然的掩蔽所。  

可以有效的躲避日军曲射火力的杀伤。  

日军的直射火力也同样受到山体遮挡,打不到掩蔽所。  

当然,凡事有利就必然有弊,这世界上不存在只占便宜不付出代价的好事。  

4营的指挥部虽然可以有效规避日军的曲射火力以及直射火力,但是也同样看不到中间山谷中的日军动静。  

但是这对4营来说不是问题。  

因为中间山谷以及公路的防守是由沈泉的2营负责的。  

他们4营只需防守山谷两侧的制高点,确保2营不受到来自背后攻击就行。  

刚才山谷中打得热闹,张大彪还能沉得住气,靠着岩壁悠闲的抽着哈德门,但是他的警卫员杨二牛却是急得不行。  

杨二牛时不时的就要探头往外看一眼。  

看到还是没鬼子上来,就会叹一口气。  

然后有些担心的说道:“营长,这小鬼子不会让2营打完了吧?”  

别笑,杨二牛就是这么想的,他是真担心鬼子会被2营给杀光。  

长凝镇的伏击战,结了八路军386旅的战士们一种强烈的错觉,杀鬼子似乎也跟砍瓜切菜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所以杨二牛是真担心鬼子会被2营杀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疑是一种盲目的自信。  

但是盲目的自信,也是自信,一个高明的指挥官就可以将这种自信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使得麾下的部队变成一支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  

为什么说打胜仗多的部队,战斗力往往就高?根本原因就在这!  

因为胜仗打多了,官兵的心气就高了,觉得天底下就没人是他们的对手,今后无论遇着什么样的对手,心理上就已经压对方一头。  

张大彪无疑也算是一个高明的指挥员。  

所以他并没有嘲笑杨二牛,只是说道:“二牛,别急,鬼子有得你打的!”  

“恐怕不见得吧。”杨二牛摇摇头说道,“这回来的好像也就一个旅团吧?”  

张大彪道:“同样是一个旅团,第3旅团跟第9旅团可不一样,第9旅团原本就已经让咱们独立团给打残了。”  

“全旅团总共也就四个大队。”  

“估计连4000人都未必会有。”  

“而且还没有炮兵、工兵、辎重兵啥的。”  

“但是第3旅团却是一个完整的独立混成旅团。”  

“不仅5个步兵大队建制完整,而且炮兵、工兵、辎重兵大队以及旅团部也是基本上完好无损,全旅团少说也得七八千人。”  

“就是七八千头猪,也够2营杀个半天的。”  

“何况是七八千个鬼子?所以你不用担心,仗有得你打。”  

杨二牛这才松了一口气,也准备坐下来抽根烟时,眼角余光忽然看到一队鬼子出现在对面的山梁上。  

“营长,有鬼子!”  

杨二牛顿时精神一振。  

张大彪便也一骨碌翻身爬起,再举起望远镜。  

借着望远镜的视野,张大彪就看得更加清楚。  

只见大约一个小队的鬼子步兵已经爬到了对面的山顶。  

看这架势,鬼子是准备从山顶迂回2营身后,然后居高临下发起俯冲,配合沿着谷中公路进攻的鬼子吃掉2营。  

“狗日的小鬼子够狡猾的啊。”杨二牛说道,“居然真从山顶迂回过来。”  

张大彪只能翻白眼,你娘的,这也叫狡猾啊?这个只是基本操作,好吗?  

真正狡猾的是王参谋,这狗日的提出来的“侧射火力”战术才是真厉害!  

当下张大彪一伸手说:“二牛,把枪给我。”  

杨二牛便赶紧递过来一支三八大盖。  

张大彪一拉枪栓,将一枚子弹推入枪膛。  

再然后把枪架在岩壁上,瞄准对面1000米外的鬼子就扣下扳机。  

张大彪瞄准的是对面山梁上的一个刺刀上挑着膏药旗的鬼子旗手。  

枪声响过,那鬼子旗手应声就…蹲了下来,跟在鬼子旗手身后的几十个鬼子便也纷纷跟着跪伏于地。  

下一霎那,山谷两侧的山梁腰线位置上,便一下绽放起了五六十道火舌。  

却是4营部署在山梁腰线位置的12挺九二式重机枪以及54挺拐把子轻机枪开火了。  

66挺轻重机枪同时猛烈开火,66道耀眼的火舌就像是死神手中的火焰鞭,猛烈的抽向正沿着两侧山脊往前推进的鬼子。  

霎那之间,鬼子就像被镰刀割倒的麦子,一排排的倒伏在了地上。  

拐把子轻机枪的有效射程也就六七百米,超过800米弹道散布面积就已经没法再看,但是精度不够,数量来凑。  

超过50挺拐把子集火射击,所形成的巨大弹幕,足以弥补精度上的不足。  

所以,面对如此密集的弹幕,沿着山谷两侧山脊向前推进的鬼子步兵便一片片倒下,转眼之间就已经伤亡半数。  

剩下的鬼子一看情况不对就赶紧退回去。  

日军第3旅团的第二次进攻又遭到瓦解。  

看着退回去的寥寥几个鬼子,再看看躺在山脊上的几十个鬼子,杨二牛忍不住说道:“他娘的,王参谋的法子还真是好使。”  

“机枪火力居然还能这样用?”  

张大彪心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