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82章 结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她的意识中,她得到了一切。  

家世,恩宠,子嗣,高位。  

可她坐在了最高处,还是听得到有人说‘你真可怜’。  

你真可怜…  

你真可怜…  

你真可怜…  

“不!不!我不可怜,我不…我不可怜,可怜的是你们,是你们呢!我是最厉害的女人!”  

这便是苏荷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或者说,是唇语。  

可惜,没人知道。  

此时屋里没人伺候她。  

直到早上,她才被发现去世。丫头们都已经木然了,按着规矩给她更衣。  

刚通报,就有人来,直接将人送走了,根本不管她头发都没梳。  

不过这么多日子的煎熬,她也没多少头发了。  

“皇上口谕,乐寿宫近身伺候和妃的,都出宫吧,自有去处。不近身伺候的就先留着,过些时候自有安排。和妃用过的东西全部集中焚烧。金银全部融化送进内事省。不许留下一丝一毫痕迹。”  

众人听了,近身伺候的已经吓得腿软了,出去了,就活不成。  

可那些不需要出去的,却是松口气,这就意味着不会死。  

其实,乐寿宫里的奴才奴婢们心里是有数的,说是会传染,可谁还不知之前抬出去的尸体是吊死的?  

这明明就是和妃做了什么大事,又不好公开,所以这么叫她死了。  

不然,就算是传染的病,怎么连一点东西都不许留下呢?  

后宫中,李太后直接将皇帝皇后贵妃,谦淑妃,丽德妃,以及二品四妃叫到了自己宫中。  

“和妃既然得了这样的病,便也不好直接入妃陵,不如先在外头找个好地方,请高僧祝祷过再移入妃陵。皇帝你看如何?”  

“母后的想法与儿子一样。正是该如此。”皇帝道。  

“皇后也叫人好生照顾着五公主,孩子可怜。”太后又道。  

皇后应了是。  

“乐寿宫不吉,暂时就不要叫人住进去了,好好修葺一番吧。”太后道。  

皇帝应了是。  

“哀家岁数大了,经不起这些打击。日后后宫里的人也该知道安分守己。做了什么事,一时瞒得住,日后也是瞒不住的。”太后这话意有所指,在场众人自然都是听进去了。  

起身应了是,谨遵教诲什么的。  

晌午,齐琰回了玉芙宫,就与沈初柳说起这个事:“娘还不知道吧,和妃此人,已经从皇族族谱上抹除了。”  

沈初柳点了个头:“今日太后那话,就是不许她入妃陵。”  

说是过几年挪进去,过几年啊?谁去挪啊?  

五公主敢说吗?  

后世,只怕没人记得和妃这个人。  

她汲汲营营半辈子,满盘皆输。  

“如今后宫想来不会再有人敢打您的主意了。”齐琰看沈初柳。  

“是吗?娘只知道,后宫争斗,无休无止。”这一切,还是看皇帝的。  

若是皇帝新宠什么人到了一定地步,后宫争斗自然还是躲不开的。  

“有儿子。娘放心吧。”齐琰道。  

沈初柳叹口气笑了笑:“不说这个了,用膳吧。”  

和妃的事,悄无声息的就这么办了。  

内事省后头空地上,和妃的东西烧了一天一夜。  

将那一处天空都染红了,可谁也不敢拿走一件。  

五公主在瑞庆宫哭的要昏厥,奶娘也哄着,只是奶娘什么都不敢说。  

以前还说有和妃娘娘坐镇,五公主纵然只是公主,日子也不会难过的。  

可一夕之间就这样了。  

和妃死的不明不白,日后五公主靠谁呀?  

皇上也没说叫五公主过继给谁。  

和妃一死,丽德妃就跟着病了,不过她是真的病了,不是别的事。  

再是心境厉害的人,看着这样的事也没有不怕的。  

和妃不能入妃陵的事都知道,但是族谱也入不了的事就没人知道了。  

可就算是这样,也没人敢问一句和妃的追封呢。  

宫中所有人,后知后觉,和妃不可能有追封了。  

甚至,没人知道她的尸身是被火化的,说的是以免传染。  

可事实上,这年代被火化就是挫骨扬灰的意思。  

天越来越热,这件事却像是冷却了的岩浆,渐渐没人关注了。  

活着的人,永远比死去的重要。  

丽德妃的病也渐渐好了起来,照旧请安,斗嘴,看小嫔妃斗嘴。  

裴家,郑氏病危的消息就是这时候传来的。  

沈初柳叫太医紧着去看,可入了夜,还是传来郑氏没了的话。  

元宵从裴家回来,给沈初柳带回来一个木盒子。  

里头是一只玉佩。  

“老太太临终,说这是当年给您做的,只是您出生后还不及满月,您的母亲就没了,故而这东西一只没拿出来过。”  

沈初柳看着那白玉玉佩,雕琢的是连年有余。  

倒是好寓意,玉的质地就算是如今她见过无数好东西来看,也还是很好的。  

可见当年,郑氏费心了。  

“外祖母走的可安详?”她还是没有太多真实感。  

再是亲人,没有长久相处过,也是陌生的。  

“回主子,老太太走的安详,也是儿女绕膝,圆满一生了。”元宵道。  

“那就好。”沈初柳长叹一声:“将预备好的东西送去吧。”  

人老了,总会走的。  

去年是沈长靖,今年是郑氏。  

没人能永远活着。  

沈初柳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