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6章 怼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奴婢想着,要是冯家出了什么事才好呢。就叫那淑妃一直做她的淑妃不好吗?”佩兰轻声道。  

做一个…有名无实的淑妃,没了娘家,也没指望,就这么一直尊贵下去,不好吗?  

皇后嘴角勾起来,缓缓的笑了:“好,当然是最好。”  

失去了一切多没意思呢?留着一点,却永远没希望,什么都能勾着,却永远得不到不是更好吗?  

要是失去一切,也没了生的欲望怎么办呢?  

倒不如,不赶尽杀绝。  

只是宫里的事,有时候毫无关联,可有时候,确实一环扣着一环。  

北疆。  

肃州城是北疆最北边最大的一个城池。  

当然了,再往北,也还有地方是大懿朝的,就是小地方了。  

静安候府就在肃州城,当然了,这个府邸比起京城那一个来,小了很多。  

但是依旧是这肃州城里极好的宅院。  

静安候告老之后,就是沈家老大与老三住在这里。  

各占一半,都有妾室在侧伺候着。  

如今,沈忠官居一品,还有圣上册封的大将军衔。因为此地刺史一直空缺,他代理此地庶务也有几年了。肃州城里的文官们也都以他为首。  

说是地方父母官也不为过了。  

而老三差一点,官职是三品,一样有将军衔,却也比不得老大。  

何况,老大是嫡长子,等静安候百年之后,他就该顺利继承侯爵了。  

因三代侯爵,所以不光是他,他的嫡长子未来也是侯爷。  

沈毅从小敬重两个兄长,可年纪大了,也渐渐生出不平来。  

这是一种无奈,明明他也不差,只可惜生了晚了些,就比不上大哥了。  

不过,不服气是不服气,他倒是也没想做什么。  

沈毅最宠爱的妾室是商氏,商氏今年也不过二十八岁,生的极美。  

主要是她很聪明,从十六七跟了沈毅起,就没回过京城。  

她生了一子一女,都养在肃州城的侯府里。  

儿子今年十岁,女儿不过五岁。  

在肃州城里,她俨然是三房正室一般的存在。  

可这些事,京城里的梁氏并不全然知道。  

当然,庶出子女的事瞒不住,可她并不知道这位商氏如何得宠,也不知道她每年所见的从北疆运回来的东西都是这位商氏打点的。  

也根本不知道,她拿到的只是一半,甚至更少。  

后院里的事,她的儿子沈清凌也不清楚,知道无意中,沈清凌听自己的弟弟说起,才忽然警觉起来。  

他这些年跟着在肃州城不假,可他心里,自然是自己的母亲和妹妹是最亲近的。  

其余人,毕竟不是一个母亲生的。  

他修书回了京城,梁氏才终于明白了这十来年的种种不对劲。  

原来,沈毅一直用其他妾室迷惑她,而她信任自己的儿子,也就没在意这么多。  

纵然每年要闹,可也没闹出个结果来。  

如今竟是这般。  

梁氏也出身不错,所以不过动用了一些人手,就将这件事查了个差不多。  

得知结果,她差点就晕过去了。  

她的夫君这些年在北疆,竟是将妾室当嫡妻,甚至妾室打点她这边的东西。  

这对于大族户里的正室来说,就是奇耻大辱。  

她当下闹到了前院侯爷跟前。  

其实这些事,静安候不是不知道,只是懒得管。  

儿子后院里的事,他能管多少?  

何况,这些年不是一直相安无事吗?  

曲氏也是这意思,于是一边嘴上责骂沈毅,一边却只是劝梁氏息事宁人。  

梁氏又是怒又是气,一时想短了,竟要自尽。  

还好被自己的奴婢极是救了下来,梁家虽然不及沈家这样的权势,可也不是没人。  

当下,梁氏的侄子亲自上门,就要接了梁氏回梁家。  

那可就闹大了。  

沈家是断然不肯的。  

本以为闹过了,叫沈毅写信回来给梁氏赔礼就算了,没想到梁氏铁了心要回梁家。  

而梁家,梁氏的侄子也是个二杆子,竟直接上折子状告沈毅以妾当妻,宠妾灭妻。  

这事,似乎听着不算什么。可对于这时代的人来说,妻妾只分明就是这么极端。  

除非是嫡妻死了,不然妾室断然不能当家做主的。  

这一告,无论结果是怎么样,当下沈家丢人是一定的。  

后宫里,沈初柳听了这个,当时竟也不知什么表情合适,半晌摇头:“该!”  

“没想到,这婶娘竟还有些骨气。”  

“如今这样可怎么好?”紫蕊担心:“可别牵扯了您才是呢。”  

“沈家出事,自然少不得牵扯了我。这不,冯淑妃恨我恨的要死,这不是正犯困呢,给她一个枕头嘛?”沈初柳笑着:“看她怎么办吧。”  

冯家自然不会放过这机会啊,与朝中几个与沈家不和睦的官员一起弹劾沈毅。  

这件事可大可小,沈毅丢人是丢定了的。  

凤藻宫请安的时候,冯淑妃当然不会放过沈初柳:“怪道景昭仪性格这样跋扈呢,原来是家传的渊源。”  

“冯淑妃娘娘这是说什么?说我像谁?我怎么听不懂呢?我家那点事,不就是我婶娘与妾室的闹剧么?合着我婶娘吃了亏还不能说话了?”沈初柳冷笑。  

“梁氏自然无辜。”冯淑妃哼道。  

“哦,那你的意思是,我跟那商氏一样了?啧,且不说娘娘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