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4章 牡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慈安宫里,李太后笑的也是真诚。  

照旧问皇后,问二公主。不过大公主,二皇子,三皇子她都要问一遍。  

倒是不像冯太后一样,刻意忽略了冯淑妃。  

“臣妾听说这几日母后睡得不好?可是有什么不适?”皇后问。  

“有劳阿筠念着哀家,没什么事,就是做了几个梦。这几日就是老六忌辰。杨太妃难免难受些。”  

这是说杨太妃最近不安分了。  

皇后心里清楚一笑:“按说,她也是可怜。臣妾倒是有个想头,不如叫杨太妃去承安寺住些时候吧。一来避暑,二来也为华王祈福。”  

华王当年距离太子之位可就只有一步之遥。  

要不是当街纵马出了事死了,那说不定就是如今的皇上。  

杨太妃也是当今的太后。  

可是命运如此,华王没这个命,杨太妃也只能由着人磋磨。  

她当年有多风光,如今就有多憋屈。  

当初她凭借盛宠逼得皇后和其他嫔妃不能喘气,一度后宫中皇后的用度也比不上她一个妃子。  

如今她自己没那个本事做太后了,落在太后们手里,那还能好?  

只不过是华王生前毕竟是先帝爷盛宠,几度表示要立他做太子。  

为了皇上的名声,太后们的名声,也不能太过叫杨太妃难受。  

可如今不同了,皇上登基这就第五年了,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这几年杨太妃宫中的苦吃的差不多了,也就该出去吃苦了。  

大懿朝的规矩是后宫女子里,只要是生育过,不管子嗣是不是活了,等先帝死后都不必离开宫。  

这意思是有过生育之功,就能在宫中养老。当然了,有些没生育,但是已经在妃位或者九嫔位置上的也能留,端看新帝怎么说。  

否则不能生育的又位份低的就全部送出去去承安寺出家了。  

如今皇后这一说,没叫杨太后出家,可也就是剃头不剃头的说法了。  

去了承安寺,还能有什么好?  

这一走,还能回来才有鬼。  

李太后为难:“说是这样好,只是…规矩上,哪有叫她去承安寺的。”  

“太后娘娘您是好心,可杨太后娘娘未必不想去呢。”丽美人笑道:“能为华王祈福,想必杨太妃娘娘早就想去。再说了,日后回来就是了,不然太妃娘娘住宫里时时刻刻想着华王殿下不也难受吗?”  

“你这孩子说的倒也是。”太后笑了笑:“哎,可怜见的,那回头哀家跟皇帝商议商议再说。咱们不说这个了。怡充媛没来,她如何了?”  

皇后心道太后就是叫她表态杨太妃的事,她又不傻,她不可能拦着的。  

“回母后的话,她如今只等着生,怕是要早产了。不过月份也上来了,该是没事的。”  

“哎,这要不是景美人也不至于啊。”谨妃忽然开口。  

“谨妃娘娘,臣妾进宫这就两年了,这两年里头瞧着太后娘娘们和善,皇后娘娘仁慈。各宫姐姐妹妹各有各的好处。就是没见谨妃娘娘这样的。您这样替谁都说话的,真真是叫臣妾开了眼界了。”  

沈初柳这就是明着骂她是个搅屎棍了。  

听懂的都笑了,不过也低着头呢。  

太后摇头:“这促狭的,沈家的闺女?哀家还在闺中时候就接触过你们家的姑娘,一个顶一个的好口才。”  

“叫太后娘娘笑话了。”沈初柳道。  

“好了,谨妃你也是,宫中最是忌讳这些个闲言碎语。你这话说的叫人听了误会了就不好了。你呀,皇帝给你一个‘谨’字做了封号,你也该知道。别叫大公主学了你这毛病去。”  

谨妃脸一红:“是,娘娘。”  

“怡充媛那里,皇后还是要多费心。那孩子素来身子好,这怎么打从怀孕起就三灾八难的了?哀家总是觉得是哀家那会子病了,她累着了?”  

“这事怎么与太后娘娘相干呢?臣妾也不是说充媛娘娘坏话。只是她自个儿先前吃了不少寒凉的东西。宫中女子就算是不怀孕也不好吃那么多寒气重的。如今这样,只求她肚子里的小皇子好好的才好呢。”丽美人道。  

“哎,也罢,哀家叫人给她送些补药吧。”太后叹气。  

“母后不要担心,怡充媛会好好生下皇嗣的。”皇后道。  

太后点点头,她还真有点担心。  

民间老话说的好,七活八不活。  

要么就七月生吧,要么…哎,生在八个月上可真是。  

可如今已经进了八个月了。  

只盼着她能熬着些。  

从慈安宫出来,冯淑妃道:“怡充媛当真那般不好?”  

皇后不理她,直到上了步撵,才居高临下:“冯淑妃担心,就去看看。”  

“娘娘说笑了,怎么好打搅怡妹妹养胎呢。臣妾就先回去了。”  

这时候谁敢去随便看看?出点事就摘不出去。  

皇后前头走,后面众人也都散了。  

丽美人扶着玉桃的手:“景美人,瞧这好天气,去不去赏花?御花园里的牡丹可都开了,再晚几日,就该开过了。”  

“丽美人有约,自然要去啊。”沈初柳一笑:“赏花,看美人,人间乐事。”  

“成啊,那就互相看吧。”丽美人一笑。  

俩人都只带着一个奴婢,一起去了御花园。  

好在美人也是没有步撵可以做的。  

沈初柳琢磨自己每天走一遭,别的不知道,身子锻炼出来了。  

御花园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