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失败的教化(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为‘九尾妖狐’的祸国妖妃,其真身乃是崇高的太阳神。  

苏明打开了王宫中的密室,他抬头看着上面绘着的金面白毛九尾狐,擦了擦眼角的泪,感慨道:“子孙无能,今日宗庙即毁,倒不如由祖先亲自来毁灭!”  

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苏氏自然清楚苏妲己的本相,也知道这位性格恶劣的妖妃祖先,根本不可能留下什么温和的手段。  

故而千年以来,哪怕苏国遭遇邻国欺凌,天子偏袒,也都没想过拿出来跟他们爆了。  

但是现在,苏明心中已经没有遗憾,虽然没有宗庙社稷,但是有子孙传承,不至于使祖宗无祀。  

黐看着宫殿上方浮现的九尾狐虚影,目光中透着贪婪,他撕开衣服,身体上有着一只神骏的山鸡。  

这是赤狄人的图腾,长尾山稚。  

“区区九尾狐,还好也是图腾,而不是神位,更不是天帝。”  

黐心生侥幸,在华夏神代,图腾神才是主流,但是在图腾神之上,则是各国的天帝。  

比如秦国的四帝、齐地八主、楚国太一,晋国昊天等等…  

而在这些被尊奉为天帝的大神之下,还有诸如东君、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的神明,每一种都在图腾神之上。  

图腾神想要晋升真正的天神,自然就需要吞噬其他的图腾。  

九尾狐图腾的确不算少,但白毛九尾狐却不一样。  

因为这代表了象征着太阳神的金面白毛九尾狐,放眼全世界的神代,也是最崇高的大神之一。  

黐身上的山鸡图腾越发活跃,在场的狄人甚至能听到那图腾兴奋的尖鸣。  

宫殿上方的九尾狐虚影越发凝时,但却依旧不如苏凯那天,身后那如有实质的九尾狐。  

温邑已经被攻破,黐身上的山鸡图腾已经化虚为实,眼见那山鸡正要扑向九尾狐的时候,却戛然而止。  

因为,天上出现了第二个太阳。  

“羲和之未扬,若光何华?”  

最后的最后,黐只能听到这豪迈、苍凉的歌声,他无奈的叹了口气:“真是的,怎么还有这种手段啊,之前从来没暴露过的,华夏人可真卑鄙。”  

“可惜看不到少君回来之时的神色了,那表情一定有趣极了。”  

“嗯…可什么是有趣呢?”  

紧接着,一切归于虚无。  

苏凯来到了鄫地,却只觉得啼笑皆非,所谓的诸侯会盟,万乘之国齐楚晋秦都没有派人来,就连千乘之国郑卫鲁宋也没有,只有几个零星的小国。  

苏凯本想转身离开的,不过来都来了,倒也不如先进去再说。  

虽然苏凯是一个人来的,但在这个血脉尊卑论高低的时代,一个贵族在哪里都会受到尊敬,倒不如说越王翳其实很高兴,又来了一个诸侯,他这诸侯霸主的地位又高了一点。  

不过有人对着越王翳耳语了一番,他的神色突然变得很怪异,他看了苏凯几眼,似乎想说什么最终还是没说,点了点头,宣布开始会盟。  

会盟的流程很繁琐,持续好几天的大礼节,虽然大国没派人来,不过周天子赏赐了胙肉,也算是承认了越国的霸主地位。  

苏凯每天都在和其他诸侯交流,在最开始的旁听,到后面的出主意,他总能一针见血的看出所有的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给出针对性的策略。  

苏凯之名很快在诸侯之间流传。  

这也是这个时代贵族公卿扬名的最好手段,因为在这个时代,周礼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天子、诸侯、上卿、士大夫以及平民和奴隶。  

周礼无所不包,制定周礼的周公旦甚至规定了每一个阶级的人每一顿饭吃什么,每天的活动、享乐的规模,乃至于死后的殉葬都有制度标准。  

在这个时代,有名声传扬的人一定是被贵族群体所接纳宣扬,因为占据绝大多数的平民和奴隶没有发出声音的能力与渠道。  

史书只会记载英雄才子,明君贤相,而不是芸芸众生。  

直到会盟的最后一天,越王翳邀请苏凯问策。  

在这之前,所有的诸侯都已经向苏凯问过策略,最重量级的人物自然要等到最后。  

越王问道:“公子凯,你觉得寡人的国家如何?”  

“日暮西山。”苏凯没有遮掩的意思:“昔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但就像吴王夫差灭越之后难以降服越人,才没有杀掉勾践一样,越人也难以降服吴人。”  

“吴国旧贵族和越国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刻,而越王您只知道争霸,忽略了对国内矛盾的转移,还有越国宗室的内乱,总之在我看来,越国虽然是霸主,但却日暮西山,远不如晋楚秦齐。”  

春秋末期是吴越争霸的时代,春秋末期一百年的霸主,只有吴国和越国。  

但这却有前提,晋楚争霸相杀几百年,打了几百年,最终全都因为频繁的战争吃不消,所以晋国在楚国背后扶持了吴国,将晋国最先进的兵法战术带给了吴国。  

而楚国也不甘示弱,一边和秦国结亲,一边扶持越国输入楚国的兵器战阵,使得越国在吴国背后牵制,晋楚两个大国开始了代理人战争,一旦吴越决出胜负,将决定晋国是否攻击楚国。  

结果出现了伍子胥逃亡吴国,将吴国国力带到了鼎盛,又寻来了孙武,使得吴国的军队战无不胜,甚至一路攻克楚国国都。  

本来晋国应该顺势南下灭楚,贯通南北,成为真正一家独大的大国,但是晋国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