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吾道不孤(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直接被定义为“暴民冲击俄使馆区”。  

在纯粹的日俄冲突中,能够干出这种蠢事的,除了日本军方那帮战争疯子,已经没有别人了。  

根据弗朗茨的个人经验推断,一般发生这种极端事件的时候,都是日军主战派受到了压制,为了翻盘采用的极端方式。  

类似的事件,原时空还发生过很多。比如说:某年政府想要削减军费,不甘心的日本军方直接发动了政变…  

腓特烈:“没错,最近几年日本政府一直都在削减军费预算。军费预算从巅峰时期占财政收入的84.7,被压缩到了现在的46.2。  

据说日本政府还准备继续压缩军费开销,准备将军费支出,控制在财政收入的35左右。  

不过,这和暴民冲击俄使馆区有什么关系呢?总不能因为不满军费预算比例降低,就…”  

军费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居高不下,这是时代的特性。越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军费开销在财政支出中占比越高。  

能够将军费预算控制在40以内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拉开了工业化进程的国家;能够将军费预算控制在25以内的国家,都可以算是发达国家。  

从军费预算比例上,也可以看出来日本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不错,要不然军费预算比例根本就下不来。  

毕竟,养军队是非常费钱的。伴随着军工技术的发展,军队日常维护费用一直都处于上涨状态。  

在军队编制不变的情况下,每年的军费开销只会增加,不会降低。想要压缩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唯有财政收入增速超过军队维护成本增速。  

在金本位年代,铸币税收入远没有后世那么变态,根本就不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支柱。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主要还是经济发展红利带来的税收增长。  

“在别的国家不可能发生,但是在日本就说不准了。对这个国家,我们不能以常理来论之。  

武士道的传统思想,加上军主义思想,日本军方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激进的不归路。  

当然,这可能是导致冲击俄使馆事件的众多因素之一。直接导火索,多半还是前不久的远东冲突。  

面对俄罗斯帝国,日本政府没有足够的底气。为了国内发展你大局,日本政府可以做出让步,不等于民间的激进团体也会顾全大局。  

在这个世界上,看问题、做事情不动脑子的人太多了。如果再参杂了民族主义、极端主义,那就更疯狂了。  

只要有人从中挑拨一下,就没有他们不敢干的事情。莫说是冲击俄使馆,就算是把俄国使馆工作人员全部屠杀一空,也不是没有可能。”  

有原时空做参照,弗朗茨觉得正常的事情,对腓特烈来说,就是一种三观上的全面冲击。  

“冲击使馆区”,就已经够骇人听闻的了,要是再屠杀使馆工作人员,那么什么也别说了,直接开战算了。  

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能够接受这种挑衅,何况是暴脾气的俄国人。  

倒底还是见惯了大风大浪,除了最初的难以置信外,腓特烈很快就恢复了过来,缓缓说道:  

“如果真的杀光了俄使馆工作人员,那么日俄战争就无法避免了。不过现在西伯利亚铁路还没有通车,俄国人应该不会马上动手。  

从西伯利亚铁路的进度上来判断,主干线预计在明年通车,支线铁路大概要三到五年。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日俄战争应该会在未来五到十年内爆发。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  

不待腓特烈把话说完,弗朗茨就打断道:“这只是从俄国方面考虑的战争最佳发动时机,但是战争的爆发,从来都不是由单方面决定的。  

换你是明治天皇,你会等俄国人准备好了打过来,再被动应战么?”  

没有办法,这是认知上的误区。日俄两国实力差距非常悬殊,如果不是受限于交通,三五个日本加起来都不够俄国人打的。  

如果考虑到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心里,对双方的实力评估,还要更大。  

菲律宾战争就是一个对标,西班牙劳师远征都能够和日本打个半斤半两,如果不是距离限制了力量投放,日本早就战败了。  

至于西班牙使用法兰西雇佣兵的问题,直接被大家给无视了。欧洲可是有使用雇佣兵传统的,能够招募雇佣兵作战那也是实力的一种体现。  

在很多人看来,实力差距太过悬殊,弱者主动挑起战争,那就是在找死。  

相反,被动应战还可以争取国际同情,邀请大国介入调停。同样是战败,但是享受待遇却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输了,搞不好就是身死国灭;后者虽然战败,却还有一线生机。  

毕竟,国际社会不会看着俄国人不断扩张,出面干涉是必然的。  

就在弗朗茨父子在考虑怎么在日俄战争中渔翁得利的时候,沙皇政府也收到了远东传来的噩耗。  

只不过他们收到的情报,不是自家使馆传来的,而是由维也纳政府转发的。  

盟友嘛,这点儿小忙还是帮的。  

如果不是再三确认,驻东京使馆已经失去了联络,尼古拉二世都以为今天在过愚人节。  

小小的一个日本,居然敢再三挑衅伟大的俄罗斯帝国,这分明就是再欺负他们的刀不利了。  

收到消息过后,尼古拉二世连夜召开了政府高层会议。发生了这种事情,要是不报复回去,俄罗斯帝国还怎么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