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使馆危机(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根据驻圣彼得堡使馆传来的消息,自从远东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帝国民间反日情绪就持续高涨。  

沙皇政府中很多人都主张对我们采取强硬措施,主战派的气焰高涨,不排除有发动战争的可能。  

国际社会对我们和俄国人的冲突,表现的非常冷漠,除了英国人口头上表示支持外,大部分国家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井上馨无奈的说道。  

自从狂热民族主义崛起后,日本政府的官就不好当了,负责处理国际性事务的外相,那更是烫手的山芋。  

民间激进派看问题,根本就不用大脑,做事从来都是脑子一热,野心和实力严重失衡。  

在这种背景下,外相常常都是背锅侠,在民间那就是约等于“卖国贼”的存在。  

不管换谁上去都一样,要知道马关条约签订后,作为大功臣的伊藤博文还差点儿被人天诛国贼。  

这么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是没有一颗强大的心,那是无法胜任的。  

内心再怎么强大,面对目前的国际局势,井上馨也感到头皮发麻。  

在两强对立的国际大背景下,纵使他有太多的屠龙技,也没有施展的空间。  

既然跟着英国人混,就甭指望能够在神罗面前讨到好。依附强者是人之本能,作为一个海权国家跟着海军最强大的不列颠混,没有任何毛病。  

问题的关键就出在了老大身上。最近几年不知怎么的,英国老大突然变得不给力了,在国际竞争中渐渐处于下风。  

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失去了先机,接着又丧失了对欧洲大陆的控制,现在就连皇家海军的霸权地位也跟着摇摇欲坠。  

海上霸权受冲击,全拜神罗海军的世界巡游所致。凡事一起联合演习过的国家,都知道超级战列舰和传统战列舰的差距。  

偏偏英国人在这上面落后了一步,尽管他们的无畏舰也下水了,但是因为赶时间的缘故,患上了一身的坏毛病。  

就如同神罗最早的“罗马号”一样,放在家中撑门面还行一旦开了出去那就不妙了。  

在这种背景下尽管英国人也有超级战列舰,那也只能看着神罗海军四处搅动风云、立威。  

落到有心人眼中这就是海军落后的表现至少在军舰建造技术上英国人又慢了一步。  

“盛极而衰”的说法在欧洲世界不流行,但是东亚地区却是人尽皆知。包括之前强夺菲律宾都是基于这种判断。  

更令井上馨忧心的是,英国老大不光在科技、经济、军事上掉了队就连最擅长的外交现在也陷入了瓶径。  

老大的外交都玩不转小弟的外交就更难展开了。在这个欧洲即中心的时代,谁知道日本是那颗葱啊?  

为了改变这种外交被动局面,日本国内爆发了全面西化运动,即:“脱亚入欧”运动作为外相的井上馨就是这一战略的主导者。  

伊藤博文:“事情没有那么严重仅仅只是一次外交冲突,俄国人还不至于为此发动战争。  

现在的国际局势分化非常严重,不列颠和神罗两强对立,处于次强地位的俄罗斯帝国看似威风,实际上他们也非常的尴尬。  

按理来说俄奥同盟持续了数十年,俄国人应该支持神罗才对偏偏他们同处于欧洲大陆,又恰好是邻居。  

一山尚且不能容下二虎欧洲大陆同样也容不下两个大国。一旦神罗击败了不列颠,俄罗斯帝国就甭想更进一步了。  

从远交近攻的战略上来看英俄结盟共同对付神罗才是最佳选择。毕竟俄奥都是陆权国家英国人是海权国家。  

纵使不列颠赢得了霸权,也威胁不到俄罗斯帝国的生存,反之则不然。  

偏偏英俄两国积怨已深,不是想要化解就能够化解的,双方缺乏最基本的信任,根本就没有结盟基础。  

到了现在这种地步,无论是支持谁都不符合俄罗斯帝国的利益,偏偏他们又必须要站队,要不然伦敦和维也纳不会放心。  

这是一个大麻烦,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前,沙皇政府是不会节外生枝的。  

何况,以俄国人在远东地区的力量,也不足以发动一场战争。一旦战争爆发,光后勤就能够拖死他们。”  

听了伊藤博文的解释,明治天皇的脸色明显舒缓了很多。因为蝴蝶效应的缘故,现在的日本可没有原时空那么好运。  

尽管在对远东帝国的战争中收获颇丰,但是多了一场赔钱的菲律宾战争,海军规模也比历史同期大得多。  

这些都是要花钱的,掠夺来的战争赔款拿去填了这个两个巨坑,用于国内发展的资金自然就少了,国力也比历史同期弱得多。  

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在财政上。财政收支平衡那是想都不敢想,能够做到财政不破产,那都是八百万神灵保佑了。  

和俄国人对上,不光军事上压力大,财政上的压力更大。  

从这方面来看,日俄两国也差不多,都是腰包比脸还干净的穷国。  

首相大隈重信:“伊藤君,这只是正常情况下的推论,但是别忘了俄罗斯帝国经常不正常。  

我研究过俄国历史,沙皇政府很多时候做决策,都是不经过大脑的。  

最为著名的就是彼得三世,因为个人喜好背盟援普,直接断掉了俄罗斯帝国的西进之路。  

不出名的就更多了,包括近代俄罗斯帝国的几次战争,都很难说得上理智。  

包括倍受俄国人推崇的尼古拉大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