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1、疯狂的报复(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守住前往梁州的道路。三日之内,若有一个天启人从那里通过,你们提头来见!”  

“是,王爷!”两个将领起身告退。  

拓跋的目光落到了拓跋赞身上,沉默了好一会儿方才沉声道:“阿赞。”  

拓跋赞站起身来,“四哥,我知道,你说。”  

拓跋道:“穆勒将军是我北晋勇士,去把他带回来。”  

拓跋赞一愣,“四哥,我可以跟你一起…”  

拓跋摇了摇头,道:“不必,你去将穆勒将军带回上京。”拓跋赞皱眉,不知怎么的心中隐隐有些不安。犹豫了一下,还是道:“四哥,虽然我之前败了,但是我不会给你拖后退的。我…我总归还是貊族人!”  

拓跋目光如刀锋一般在他身上扫过,“你竟然承认自己是貊族人,就听命行事!”  

“穆勒将军已经死了!现在最重要的是…”拓跋赞忍不住道。拓跋打断了他的话,“穆勒将军是北晋的英雄,就算他死了,你也要将他带回去。”  

对上拓跋冷漠地目光,拓跋赞渐渐地低下了头,良久方才沉声道:“是,四哥。”  

“你去吧。”拓跋淡淡道。  

看着拓跋赞走出去,大帐中剩下的将领才开口,“王爷,如今正是征战之极,王爷何必将齐王调走?”齐王就算是调兵遣将不行,但是却也是一员猛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是可以地。难道…王爷真的不信任齐王么?  

拓跋淡然道:“他在这里也帮不上多少忙,你可看出…晏凤霄想做什么?”  

那将领思索了一下,“沧云城主只怕是不耐烦与我们僵持,想要主动打破平衡。”穆勒将军战死,对貊族的影响确实是不小。对军中的士气更是个沉重的打击。再加上天启禁军与沧云军会师,原本因为兵力不济而放缓了脚步的沧云军立刻就会再一次重整旗鼓。宁州双方兵力的天平也会渐渐地开始倾斜。  

“过不了多久,王兄就能将新征的兵马送上战场,君无欢想要在这之前结束对峙。”拓跋沉声道。  

众将领默然,如今掣肘北晋和沧云军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就是兵力不济。沧云军是因为原本兵力就有限,而北晋却是因为需要兵力的地方太多了。如今战乱四起,需要兵马的并不是只有宁州这一个地方。  

一个将领看向拓跋,“王爷让人封锁了却通往索云山的路,是想要…”  

拓跋目光如刀,“现在…坐镇沧云军的是神佑公主吧?”  

众人心中都是一凛,只听拓跋道:“总要告诉沧云城主,我貊族的将军不是那么好杀的!”  

君无欢,你会后悔的。  

在貊族人打败于索云山的消息传来之前,楚凌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旦北晋大军惨白,拓跋必然会勃然大怒。到时候与拓跋相隔不远的沧云军必然会成为拓跋发泄怒火的对象。  

但是,拓跋的报复来的比想象中更快也更决绝。一瞬间貊族人加上所属南军几乎是倾巢而出,夹带着怒火扑向了不过几十里外地沧云军驻地。  

饶是沧云军同样是精锐中的精锐,也难以抵挡貊族人宛如疯了一样的攻击。  

“公主!”韩天宁满身伤痕匆匆而来,沉声道:“公主,貊族人简直疯了!”  

楚凌坐在马背上注视着眼前的战场,沉声道:“看来,穆勒库叶死了。”  

韩天宁皱眉,“死了一个副将,就让拓跋如此发疯?”  

楚凌摇头道:“穆勒不仅是一个副将而已,他曾经是拓跋兴业的副将。如果不是跟随拓跋出征的话,他是有资格独自作为一军主帅领军的。而且…他当年貊族入关,论功排名,他也是排名前十,被大业帝封为毅勇侯。”  

“拓跋想要为穆勒报仇?”韩天宁问道。  

楚凌点点头道:“他必须为穆勒报仇,否则…貊族将士的士气将会一蹶不起。穆勒是…目前为止,战死的貊族最高的将领了。”一旦消息传开,对貊族将士的冲击可能比战死了一个宗室王爷更加严重。  

韩天宁点点头,问道:“公主,咱们现在怎么办?”  

楚凌垂眸思索了片刻,沉声道:“传令三军,暂避锋芒!沈淮、江济时,各领兵马从左右突围。”  

韩天宁有些不赞同,“公主,此时撤退只怕会被黏上。我们还有一战之力。”  

楚凌看着他道,“放心,拓跋不会追他们。我们确实有一战之力,一战之后呢?貊族刚刚又数十万兵马入伍,此时只怕已经整顿停当。不出一个月必然会开赴宁州。到时候…如何抵挡?”  

韩天宁沉默不语。  

楚凌轻叹了口气,伸手拍拍韩天宁的肩膀道:“不用担心,君无欢很快就会回来的。”  

韩天宁沉声道:“末将请求追随公主同行。”  

楚凌偏着头打量着他,微微挑眉道:“哦?你不怕么?可能会死的啊。”  

韩天宁笑道:“末将既然上了战场,马革裹尸是幸事。”  

楚凌挑眉一笑,“不怕死就跟着来吧。”  

仇恨的怒火宛如一把利剑在战场上绽放,拓跋被君无欢称为最被低估了的名将,终于在这一刻绽放了他应有的锋芒。  

沧云城将领对上满身杀气的北晋沈王,在没有君无欢坐镇地情况下败得一塌涂地。  

正午,宁水城,沈淮败!  

傍晚,渔阳关,江济时再败!  

拓跋一路所向披靡,直扑大军后方楚凌所在之处。  

“将军!神佑公主传令,全军撤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