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章 两帝相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楚王朝。  

京城。  

戒备森严。  

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寻常百姓,都在这一日,显得极为凝重。  

因为这一日,大德圣朝龙君即将入京。  

这是敌国领袖!  

此番到来,无非是商谈两国之战。  

根据目前局势,也不过几种变化。  

要么是拿到了大德圣朝某种把柄,迫使龙君庄冥到此,而让大楚王朝占据主动,不但可以让大德圣朝退兵,更能索要赔偿,甚至进一步瓜分大德圣朝的土地,可这是最异想天开的一种。  

真正明眼人,大概都看得出来,此行或许是楚帝邀请大德圣朝龙君,来商谈割地赔款之事。  

但隐约又有一种说法,乃是楚帝意欲举国投降,不敢再战。  

而更有一种说法,是楚帝引龙君庄冥到此,意欲伏杀。  

这种种说法,皆在朝堂与市井之间流传。  

“驱散百姓,严令将士。”  

“大德圣朝龙君到此,不得无礼,不得放肆,不得言语侮辱,不得出手挑衅,如有违者,斩!”  

“或许你等心中,是为忠君爱国之念,但大局当前,须分得轻重,不要为泄心中之气,搅乱全局。”  

“陛下旨意,今日违令者,无论事出何因,皆斩!”  

陆合看向众将士,如是说来,沉声说道。  

战船进入了大楚王朝的京城范围之内。  

庄冥背负双手,从战船之上走下来。  

京城之中,显得颇为寂静,街道两侧,均有将士护持,秩序分毫不乱。  

但庄冥却能感受到,周边房屋建筑之中,许多目光看了过来,皆是充满敌意。  

并且这些将士,也都充斥着敌意。  

这些敌意当中,有着蠢蠢欲动的杀机,只是强行克制住了。  

“多年以来,这天南界的许多生灵,已经将自身视作了大楚王朝的子民。”  

庄冥左右看了一眼,心道:“大楚王朝在各种教导方面,不亚于我大德圣朝立于各地的学府,今日万众归心,倒都以大楚子民自居,今后接手大楚疆域,要让他们归心,只怕不易,至少这一代人,已经打定了大楚王朝的烙印,想要让他们成为大德圣朝的子民,只怕须得经过两三代人的教导…”  

对于周边的敌意,庄冥也并没有多少恼怒。  

换个角度来想,若是有朝一日,大德圣朝经受灭亡威胁,敌方领袖踏足聚圣山,他聚圣山的将士和百姓,未必可以显得如此平静,或许杀机会更加剧烈。  

因为大德圣朝的百姓,同样忠君爱国!  

这是一座浩大王朝最不可忽视的底蕴!  

“大楚王朝京都禁军大统领陆合,拜见大德圣朝龙君。”  

只听得一个声音,冰冷沉厚,漠然无比,道:“请龙君移步,入皇宫之内,面见我大楚帝皇。”  

街道尽头。  

有一人缓缓行来。  

此人身着甲胄,腰戴长刀,宽约三指,长约七尺。  

他一步一行,气血强盛。  

此人目光冷冽,气机滚滚。  

在场的所有将士,都是他麾下的一员。  

众将士军势汇聚,皆在其身。  

庄冥看向来人,神色平淡。  

陆合看着庄冥,脸色冷漠。  

时隔多年,再度相见,只能互不相识。  

无论心中有何等惊涛骇浪,此时此刻,二人面上,都平静淡然,有的或许只是浮现于表面的忌惮与敌意。  

皇城。  

大殿。  

庄冥踏足这座在大楚王朝具有无上地位的宫殿。  

没有文武百官在此恭迎。  

没有想象中应有的隆重场面。  

禁军大统领陆合,立身于大门所在。  

而在内中,学士府陆少师前来迎接。  

“陛下有请。”  

“走罢。”  

庄冥神色如常,未有恼怒。  

在他身后,是紫烟侯等大德圣朝官员,不足十人。  

而这些大德圣朝官员,皆有恼怒之色。  

如今自家一方,乃是胜者到此受降,而大楚王朝作为败方,竟然如此高傲姿态。  

楚帝非但没有亲自出来迎接,更是让龙君前去见他,而且大楚王朝文武百官皆不现身,显得极为冷淡枯寂。  

这不像是求和的态度,也不是投降的姿态。  

“龙君…”紫烟侯往前来,神色异样。  

“你们护好自身便是。”庄冥淡淡说道:“看来情势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三分,你不必见楚帝了,朕亲自会他一会,如有变故,注意自保,余下诸事,待事后再说。”  

“可是…”紫烟侯低声说道:“龙君无敌于万界,能与大神通者交手,已经声传十方,大楚王朝亦是知晓,楚帝同样心知肚明,他若真有意设伏,必有十足准备。”  

“他有十足准备,朕就没有吗?”庄冥笑着说道。  

“龙君千万谨慎。”紫烟侯顿了下,说道:“臣在大楚多年,深知楚帝不凡,这些年间不敢与大德圣朝有半分联系,便是惧他勘破身份,但饶是如此,照龙君看来,臣的身份也已经被他知悉,此人城府至深,执掌高位,统御全国,与龙君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皆是皇权在身,万不得小觑。”  

“嗯。”  

庄冥负手而立,微微点头。  

当今世间,两大修行王朝,有两尊铸鼎成仙的帝皇。  

尽管大楚王朝已不如大德圣朝来得鼎盛,但楚帝在这一条道路上,比庄冥走得更久。  

早在庄冥踏足修行路之前,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