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战前劳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庐江襄安县位于历阳、庐江之交,其南是巢湖,北部上滁水上游,这一河段呈南北走向,它将庐江和历阳分隔东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杜伏威驻兵于此,便是看中它利于防守之处。  

李密视杜伏威为统一南方的最大障碍,为了争取到更多时间,他连连攻城,襄安不是什么坚城,但防守得当,哪怕李密强攻了大半多月,但襄安依旧如大海中的礁石,牢牢挡住了李密前进之路。  

这场攻防战已经持续了大半个多月,战争极其心死,尸骨堆满了襄安城下,旷野被鲜血当红,但襄安城始终巍然耸立,已经成为大隋军队的杜军士气越战越高昂。  

这一天清晨,一抹阳光透过云层照在襄安城头,薄冰覆盖的城头闪烁一种瑰丽璀璨的光芒,如果只看城头的话,会让人感觉这是冰晶璀璨、熠熠闪光的仙城。  

然则目光向下,映入眼帘的是尸横遍野,干涸的血迹将这片大地染成了漆黑,残破云梯倒在地上,但更多的却是战死的士兵,地上的尸体残缺不全,使这片大地看起来,宛若地狱一般。  

清晨的城头显得十分安静,几千名士兵要么互相拥挤着,要么靠着墙头,抱着武器东倒西歪的地睡着了,一张张看不清本来面目的脸,显得疲惫不堪,大半个多月的战斗,大部分都是轮番着上阵的,几乎没有睡过一晚的安生觉,显得筋疲力尽。  

东城,几十名将士挤在一起入睡,城防主将阚棱也和士兵挤作一团沉沉入睡。  

阚棱貌魁雄伟,与杜伏威是同乡,也杜伏威收的第一个义子,他的武器是陌刀,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他在江淮军中以勇武著称,平时负责军纪,但有违反者,无论亲疏一律法办,因此在江淮军内威望极高。  

自从义弟王雄诞离开大军之后,他就没有好生休息,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他实在太累了,也抓紧着难得的休息时间来养精蓄锐。  

杜伏威率领一队哨兵在城上巡逻,路过阚棱身边时,拾起滑落的在的毯子,轻轻盖在义子的身上,回头笑着对士兵嘘了一声,带领巡逻兵悄悄离开。  

作为武人,阚棱感知能力极高,再加上又不敢睡死,稍有响动便醒了过来,他揉了揉眼睛,从地上一跃而起。  

他刚刚起身,便听到风里面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声音,疑惑道:“义父,这是什么声音?”  

忽然间,一只硕大无朋的大雕从城头上掠过,这只大雕忽然一振翅膀飞过城楼,它那褐色的翅膀,几乎擦着飞檐而过。  

“好一只神骏的神鹰。”  

“这是雕。”杜伏威纠正了阚棱的错误。  

“哒哒…”  

这时,一阵激烈的马蹄声从城中传了起来,杜伏威和阚棱相顾一眼,快步走到城头另一边,二人居高临下,只见一支骑兵队伍在城中,自西向东奔来,为首大将正是王雄诞,一边疾奔,一边喊道:“圣上驾临襄安,巡视战场,圣上有令:大军各就各位,一兵一卒不得妄动…”  

整个襄安县都震动了,  

“义亲,真是二弟呢,只是…只是圣驾为何到襄安了呢?”阚棱惊讶的看向杜伏威。  

“估计是听说襄安战争紧张,便过来看看。”对于杨侗的突然到来,杜伏威却没有丝毫准备,心中又是忐忑又是激动,杨侗这突然之间就来了,有些打乱上上下下的部署,这要是万一出了岔子…不行,绝不能有什么万一!  

杜伏威随即下令将大营里所有军士全部抽调,安排在各方城楼,以免有意外发生。  

又见到魏军大营尚无一丝动静,他和阚棱亲自带上百名甲士在西门外等候迎驾襄安城西。  

在长达数里的城外密密麻麻的的隋军,刀矛闪亮,‘隋’字大旗在朝阳下迎风飘扬。  

这正是杨侗南巡的军队。  

他在江夏城呆了三天,见一切都走上正轨,便准备回京,不过离开江夏之后,并未沿原路返回,而是带着大军从江夏进入蕲春、同安,然后到了庐江,这三个郡原先是杜伏威的地盘,他想看看杜伏威把这些地方治理什么样子。一路所见所闻,让他知道杜伏威治理得不错,又听说襄安战事不绝,便过来看看。  

杜伏威没有让他等得太久,很快就与一员大将很快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杨侗摆摆手,骑兵队列朝两边分开。  

杜伏威望着缓步迎来的杨侗,眼眶一热,一礼到地:“末将杜伏威参见圣上!”  

杨侗身穿黑色明光铠甲,端坐在高大的黑煞背上,俯视下去,“杜将军免礼,呵呵,你将蕲春、同安、庐江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多制度与我大隋一样,想必弋阳、淮南也是如此,这不仅在说明你杜伏威不忘初心,也证明朕没有看错人,你很不错。”  

“这是末将的本分,末将不敢居功!”杜伏威有些激动了,尽管他努力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可神色语言间还是难以掩饰,又说道:“其实百姓们可以更好的,只可惜战事不断,末将无法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杨侗哈哈一笑:“本来,朕想给你打十分的!但你这么一说,暂时给你打八分,另外一分是等你做得更好的时候加上,剩下一分朕始终保留,目的让你永远有个奋斗的目标,也让更多更多百姓因为这一分,过了幸福美好的日子。”  

“末将多谢圣上勉励。”杜伏威喜上眉梢。  

“战事紧急,咱们入城再说,朕倒要看看李密的军队现在成长成什么样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