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伪齐正统(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新可汗的带领之下来到了新的时代。  

佗钵可汗在不久之后真的受了戒,成为了佛门子弟,而后开始在国内推行佛教,他派人去四处找那些被驱赶的大和尚们,希望能弄来一些佛经,在得到这些佛经之后,又进行抄写,在国内推广。  

与此同时,他又找来了周国的宗室,天水郡公宇文众,在汉国灭周的时候,  

大量的周人逃到了突厥,宇文众是宇文导的儿子,宇文导是宇文护的兄长。  

他下令让宇文众做了周国皇帝,同时让他收敛周国的逃亡者,要为周国复国。  

同时,他还下令去联系齐国的人,希望能拉来一些齐国故人,重建齐国。  

找来找去,却找不到愿意叛变的,又找不到什么宗室,只能暂时作罢。  

就在这个时候,斛律光也回到了边塞,这一次,他一改常态,却开始派遣小股军队出去骚扰袭击突厥人的军队,同时又派人去拉拢突厥魔下的那些小部族,  

说服他们倒戈一击。  

佗钵可汗在得知汉国开始出兵袭击骚扰自己的时候,非常的愤怒。  

他决定等佛塔完成之后,进行祭祀,而后大举南下,给斛律光等人看看什么叫佛法无边!  

双方都开始了积极备战。  

斛律光将粮食辐重偷偷迁到前线的几个重要城池,又集中好了兵力,很期待突厥人能自己过来。  

而佗钵可汗也是在发动百姓积极修建佛塔,讲述佛经,等着战时显灵。  

如此熬到了冬季。  

双方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准备。  

斛律光这边,来自不同地区的精锐磨合完成,边塞几个重要地区囤积了粮食和重兵,骑士们几次袭击,重创敌人的营地,引起了突上下的愤怒,他们的几个部落跟汉国暗中达成了约定。  

佗钵可汗这边,佛塔修建完成,比王宫还要高大,成为了突蕨境内的奇观之一,他下令所有人遇到佛塔都要绕行,不得直接通过,就是自己都得下马,而他国内的和尚们也成功取来了《净名》、《涅》、《华严》等佛经和《十诵律》,在国内进行推广。  

双方准备妥当,开始新一轮的交锋。  

佗钵可汗之所以崇拜高洋,是因为他本人就比较好战,他为人骄横,对兄长和父亲的观点都不太赞同,突前几个可汗的态度比较谨慎,尤其是在被高洋击败之后,且战略眼光一直都很不错。  

齐国太过强盛,他们就坚决跟着周国打齐国,周国开始强盛起来,他们就开始摇摆,让周人先动手,自己在一边看着,能不上就不上,可一旦发现了好处,  

就立刻扑上来,一旦齐国开始走向弱势,又急忙转变立场。  

这在道德上虽然有瑕疵,但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他们的选择是很正确的,制衡两国,谁弱帮谁,通过两国的战争来壮大自己。  

佗钵可汗并不反对他们的战略构想,谁弱帮谁是对的,但是,每次都不多抢点东西,小打小闹,这样对自己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反而是那两国容易失衡,  

一旦其中一方统一了,那自己岂不是就要挨打了?  

到了他的时候,突厥的国力又非常强盛,因此,这位愈发的骄横,甚至开始想效仿高洋来拳打四方了。  

为了反击解律光的袭击和破坏,佗钵可汗召集了亲戚们,准备了近十万的大军,当然,其中的精锐只有两万多人,浩浩荡荡,分兵两路,一路去强攻恒州,  

另一路却是准备等幽营等地的军队一如既往的去支援恒州时趁机对这两个地区发动劫掠。  

在老丈人之战里,突蕨强攻一地,当地军士死守,其余地区的军队前来增援,而后突撤兵,这已经成为了惯例。  

佗钵可汗就是要打破这个惯例,他要做出强攻恒州的模样,等到敌人在这里召集重兵的时候,去偷袭他们空虚的地方!  

刚刚入冬,突大军便杀了过来。  

佗钵可汗亲自带队,前来猛攻恒州,至于劫掠的任务,则是被交给了他的侄子来完成。  

一切的设想都不错,可是,斛律光一开始的自标就不是为了击退敌人。  

在突厥大军奔袭而来的时候,解律光让将军们做好了出战的准备。  

佗钵可汗带着大军杀来,刚停下来扎营,还没有来得及发动进攻,斛律光就先发动了猛攻,他安排在几个重要城池的将领们带着精锐军士们杀了出来,攻向了突厥人各地的兵马。  

双方就在关外开始了大战,  

佗钵可汗显然是没有预料到斛律光会出兵攻打自己,按着他魔下智者们的看法,当下的汉国应当是在施行修养政策,做灭陈准备的,不该与自己交战,他只能认为这是斛律光的个人行为!  

佗钵可汗急忙下令,让侄儿别管劫掠了,快来帮助自己,斛律光的军队肯定不会太多,这是解决掉斛律光的最好时机。  

突蕨人的营帐分布在各地,共有十几处,各地开启斯杀的时间都不一样,故而无法及时判断敌人的兵力。  

佗钵可汗正准备跟斛律光大打出手,可很快他就发现了自己的判断出错。  

斛律光在边塞的军队其实并不少,在击败了周国之后,朝廷召集了不少精锐来加强边防,斛律光魔下的精锐应当各地之中最多的,而他囤积了不少的粮食,  

出征或许不够,但是在家门口打一快战还是可以的。  

汉军忽然袭击,大家都是憋了一股怒火,难得遇到建功立业的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