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北伐北伐(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皇帝怎么忽然变得这么强势?  

陈蒨看向了痛哭流涕的陈顼,大声呵斥道:“你要是再敢哭泣,我就下令罢免你为白身!”  

陈顼当即收声。  

殿内静悄悄的。  

陈蒨认真的说道:“国君年幼,向来就是祸乱之道。”  

“何况如今,外敌当前,若只是有个宇文邕,倒也罢了,还有个比他更强悍的刘桃子。”  

“过去陈顼每次跟朕谈论军事,他说应当出兵抢夺淮南,朕却觉得,以南国的实力,若是没有拿下整个中原的决心,那就不能轻易出兵,否则拿下了也守不住。”  

“也因为他的这些言论,让朕不敢放心将国家托付给他。”  

“但是以如今的情况来说,想要等到南国拥有充足的兵力从刘桃子或宇文邕麾下夺下中原,这不是轻易能做到的事情,相反,如陈顼所说的那般,能迅速出兵,不断的扩大疆域,提升国力,或许还有办法能避免国家的灭亡!”  

他看向了陈顼,肃穆的说道:“朕自从登基以来,夙夜忧叹,废寝忘食,只想着能守住叔父所留下的江山,一日都不敢怠慢。”  

“如今我要走了,可南国刚刚平定,还有很多大事,我都不曾做好。”  

“而外邦则有强主,不日当南下。”  

“顼,当下这危难的局势,需要一个强势的君王出面承担大任,你愿意帮助朕,守护好这份家业吗?”  

陈顼看着面前的兄长,脑海里顿时有些杂乱。  

陈顼的官职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只要陈蒨一走,国内其实真的没什么人可以限制他,国内的几个将军,都已经主动向陈顼靠拢,只是因为皇帝还在,不敢太明显而已。  

每次陈蒨问起自己类似的话,陈顼都只是哭着拒绝,因为他不知道,若是自己点头,迎接自己的到底是皇帝宝座,还是忽然冲出来的刀手。  

可如今,皇帝的眼神是那般的凝重,看起来没有半点的作伪。  

陈顼此刻慌乱到了极点,看向了几个大臣,那几个大臣无论是跟他关系好或坏的,皆低下头来,不愿意参与这件事。  

储君的事情,向来都是最危险的事情。  

看着茫然无措的陈顼陈蒨心里却能理解他。  

若是当初叔父将自己叫过来,说要直接传位给自己,或许自己也会如此惧怕。  

陈蒨最初确实是以试探的本意去询问陈顼的。  

他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而太子却没有什么长进,他的儿子陈伯宗,刚刚十二岁。  

年幼并不是问题,性格和才能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他这个儿子,从小软弱,人畜无害。  

或许是因为这些年里陈蒨忙着政务,疏忽了对太子的教导,陈伯宗跟陈蒨一点都不一样。  

陈蒨知道儿子是个毫无城府,心智不成熟,对人没有防备,才能庸碌,性格软弱的人。  

他一直都很害怕自己死后儿子也跟着被杀。  

故而,他几次询问陈顼,想要看看他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毕竟在北边,有个鲜活的例子。  

但是这一次,他是真的下定了决心,无论陈顼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他都要让弟弟继承皇位。  

这是为了保全江山。  

自家儿子绝对不是刘桃子和宇文邕的对手,而若是让弟弟去辅佐,将来他每次做事都会有顾虑,朝中大臣会彼此争斗,就如方才孔奂所说的那样。  

本来实力就不如北国,若是再将其余的国力浪费在内斗上,那南国当真是无救了。  

陈蒨看向了一旁,“去将太子带过来。”  

有阉人赶忙外出。  

殿内依旧是静悄悄的,陈蒨看向了陈顼,“无论你愿不愿意,朕意已决。”  

“来人啊,拟定朕的诏令。”  

陈顼猛地抬起头来,心脏却是不由得开始剧烈跳动起来。  

几个大臣还想要说些什么,但是看到陈蒨那张脸,却不敢言语。  

阉人带来了文书,陈蒨当场拟定了诏令。  

“太子年幼,无法继承大业,今以安成王为皇太弟,令其在朕之后继承大统,上下皆遵之不得违背.”  

陈蒨强行拟定诏令,一字一句的将诏令完成,随即让人将诏令带到自己面前,反复观看,确定没有什么不妥。  

陈顼深深的呼吸着,整个人都紧张到了极点。  

片刻之后,太子来到了此处。  

看到病重的父亲,陈宗伯的眼里顿时冒出泪水来,站在一旁抽泣。  

陈蒨盯着陈宗伯,当场下达了此诏令。  

群臣茫然无措,在皇帝的逼迫之下,只能称是。  

陈顼此刻晕乎乎的,一瞬间自己就成了皇太弟,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他心神大乱,都忘了要拜谢。  

陈蒨随即让群臣离开,向众人下达诏令,留下了太子与陈顼。  

陈顼这才急忙上前,跪坐在兄长的身边,眼里含着泪水。  

“兄长,我绝对不会辜负你的期待!”  

“我一定会全力守护家业!!”  

陈蒨严肃的说道:“顼,我知道你的才能,你有智谋,知道军事,但是有三件事,你要牢记于心。”  

“兄长请言!”  

“我逝世之后,希望你也能效仿我,勿要追求奢侈的生活,俭朴度日,继续要求群臣节俭勿起奢靡之风。”  

陈顼急忙点头,“我记下了。”  

“第二件事,便是当下的局势,这些年里,我积攒了不少的家底,国库略算充实,甲士也足够,我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