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不择手段(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再说南边的局势,南边虽富裕,却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悍将,更是没有人可以组织他们。”  

“娄睿倒是可以,可娄睿是什么人啊?只要给他钱,他连他阿爷的灵位都敢卖!社稷??”  

“当下这局势,就不用考虑太多本土的事情了,十刺史完全足够了。”  

“反而是周人这里,周人可不容小觑啊”  

崔季舒听着阳休之分析,也没有打断他。  

等到对方说完,他这才缓缓说道:“昨晚我去见过大将军了。”  

“大将军对我所讲述的事情没有那么的上心。”  

“我想,他还是更倾向于将精力放在本土内政之上。”  

“其实这也能理解,大将军麾下的军队,跟周人相比,还差了许多,周人下一次的主力肯定是要对准我们的,我想拖延周人进攻的时日,而祖珽则想早点拥有正面与周人作战的实力。”  

崔季舒拉住阳休之的手,认真的说道:“阳君勿要着急。”  

“我过去跟祖珽也算相识,我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他肯定比我们都要着急,而一旦着急,他就会做出许多让大将军不愉快的事情。”  

“往后,迟早还是有机会让他下马。”  

阳休之长叹了一声,没有再说话。  

两人又谈论起了别的事情。  

随后几天的事情证明了崔季舒的判断是正确的,朝政许多大臣忽然改口,都选择支持祖珽的计策,争先恐后。  

而大将军也正式召集众人,宣读了自己的命令。  

在各州设立军府及将军,增府兵。  

在各州设立相应的官员考核,唤作科举。  

这就代表了往后庙堂的决策方向是围绕着本土的军队和官员提拔两个方面来进行的。  

这两件大事的决策者都是祖珽,也就是说,往后尚书台在这件上是要对祖珽负责,听从他的命令的。  

群臣的反应各不相同。  

唯独彭城王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他只要做事就好,祖珽的决策也好,崔季舒的决策也好,他都觉得没什么大问题。  

均田配合军府,这是伪周迅速壮大的原因。  

祖珽当即留下了部分的大臣,召开了二次商谈。  

第一件事就是各州的将军名额。  

伪周那边有二十四军府,伪周设立了二十四开府将军,用以管理各个军府,又设立了十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管两个军府,又有一个柱国大将军来管两个大将军,如此层层迭加,大冢宰就是管所有柱国大将军的但是祖珽显然不是要直接效仿。  

他在每个军府设立一个开府将军,一共是十个开府将军,而后,这十个开府将军都要听从大将军的指挥。  

这是将中间的几层给删减了,毕竟大齐这边的大将军跟伪周的大将军还是不同的,相当于军府直接听命‘皇帝’。  

这些军府都要在当地招募士卒,编入军户,却不跟当地的刺史府有什么牵连。  

大齐这边的刺史们往往都会挂上将军号。  

刺史挂了将军号才能兵政全抓,而军府制下,这二者就是分开的。  

军府的事情,需要天大的投入,想要正式操练好十军,或许要很长很长的时日。  

比起军府的事情,科举的事情就要好办许多了,经验和先例实在是太多,而且耗费也没有那么的庞大。  

祖珽想要效仿南国和北国的体系,两者都有考核,不同的是南国没有身份要求,北国还需要举荐,中正举荐优秀的人才参与考试,北朝就像是中正制与科举的结合品。  

祖珽则是在向南国看齐的同时,应用些北地的特色。  

各地的中正考核都要改变,过去由中书、集书、考功郎三个部门的官员分别考核秀才、贡士、廉良,如今要设立全国统一的诸科,不再限制考生的出身,也不需举荐,且对参与的人数也不做限制,而是采取选拔的方式,通过前几个宣布的人才能参与最后的考核。  

大将军府和行台再次开始忙碌了起来,这次,最开心的还是那些将军们,出现了十个空缺,将军们几乎都能上位了,不愁没有用武之地。  

而科举的事情,则是让那些心怀抱负的底层士子们极为开心,过去只有得到举荐的人才能参与正式考核,考上了就当官。  

如今经过修改,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举荐和直接参与最终考试的说法了,都要先选拔,分别参与多次考核,而后确定名次与授官。  

ps:献祭一本老友的新书《导演人生》,文娱类型的有喜欢这个类型的可以去看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