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攻守互换(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出征的准备,而褚兼得却是拉着青狮的缰绳,眼巴巴的看着刘桃子。  

自家主公向来是个逢战必先的主,若是没有自己陪同,受了伤没有及时处置,那可是要出大事的。  

褚兼得急忙说道:“主公,我虽年迈,却还能骑马长奔,您身边需要有个医师啊,我不能留下,不能留下。”  

刘桃子看向了后方,那里有许多的后生。  

“褚公,随军医足够,若是受了伤,自有他们医治,若是受的伤连他们都束手无策,只怕褚公跟着也无济于事,褚公就留在城内,早日将这里的病坊完善,往后此处会有许多恶战.”  

褚兼得一脸的担忧,却只能看着刘桃子领着大军离开此处。  

燕黑靼不知何时出现在了褚兼得的身边,“褚公,这驻守后方,也是非常重要的差事.”  

褚兼得气的脸色通红,“我跟你们这些人能一样吗?!有我在,将军多多了条命!”  

“褚公勿要担心,将军留下你,定然是有自己的想法,或许是要奔袭,褚公当下真的能纵马奔袭吗?”  

褚兼得抿了抿嘴,长叹了一声。  

刘桃子离开之后不久,就有来自金河的散吏出现在此处。  

有数十个骑士保护着这些散吏们前来,刘桃子的治下,学室的数量极多,因为与成安不同,需求极大,故而学室到现在也没有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何况刘桃子的治下还在不断的增加,此番姚雄攻取了燕,安等地,官吏的需求量只会更大。  

这些散吏们大多都是从金河以及万寿等地挑选出来的,方言跟这里没有太大差异,几乎一样。  

看得出,北朔方面对此处还是非常用心的,一次性派遣了三十五人来担任此处的吏。  

燕黑靼将这些人分别委任到各个位置上,随即,此处的官署就开始正常的运转。  

地方的政务,更多还是靠这些底层的吏来运转的,他们开始清查地方的情况,开始整理户口和土地,开始恢复战后的组织力。  

代名在过去是个大城,甚至一度成为了郡。  

可在后来的六镇起义时被打废,一蹶不振,城内人口越来越少,防守中心也从此处逐渐转移到了永丰,从此没落。  

如今城内的百姓数量还过万余人,过去全靠着永丰才能立足。  

永丰一沦陷,此处方寸大乱,主将倒没有选择逃离,作为被杨忠安排好负责接应的人,他收拢溃兵,等待杨忠的援军,而后就遇到了燕黑靼的军队,双方血战,齐人成功占据了城池。  

散吏们到达之后,迅速开始了老一套的手段。  

最先就是安抚战后的百姓。  

散吏走上了街,四处叫嚷。  

战事已经结束,对于那些战事之中受损严重,无法维持生计的百姓,官府会进行补贴,让他们前来领取粮食。  

说什么都不如来官署领粮食好用。  

百姓们到达官署,就可以将他们重新登记,这些边塞的城镇,尤其是交战的时候,文书都是要随时做好焚烧准备的,绝对不会将城内的数据留给敌人,一旦发现敌人围困,就准备焚烧,若是敌人进了城,负责看守的吏就会即刻进行烧毁。  

若是来不及烧毁,或者觉得还有反击的希望,那就找个枯井或者别的什么给埋起来,不让敌人发现。  

当新势力入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去统计城内的诸多数据。  

散吏们很是忙碌,有人放粮,有人登记,有人则是张贴各类的新告示。  

城内的年轻人忧心忡忡的站在街道口,迟疑不决,他们既想去领取粮食,又怕被杀掉。  

直到亲眼看到有人成功领取粮食,他们才敢上前领取。  

散吏们没有放过宣传自己的好机会,趁机讲述起了刘将军的诸多好政策。  

我们真正的授田,真正的落军户,真正的开学室。  

嗯,虽然过去的制度也是这样,但是我们是来真的。  

而对他们的话,百姓们也只是半信半疑,毕竟大家都是这么说的,说授田说了几十年,百姓的田是越授越少,说军户好说了很多年,可军户破产的比比皆是。  

不过,至少人家是真的发粮食。  

或许真的会执行呢?  

杨忠领着军队缓缓出现在了金河之外。  

他骑着战马,行驶在最前头。  

身后的骑士们匆匆跟随,此番他们虽然没能攻破晋阳,但是这一路上却攻破了三十余处关戍,还有几座大城池,更是几次击破了敌人大军。  

斩获并不少。  

骑士们押着物资,浩浩荡荡,士气高昂。  

高阿那肱走在杨忠的身边,他垂着头,默默不语。  

而另外一人则是满脸堆笑,跟在杨忠身后,低声讲述了起来。  

“将军,今日的卦象有些凶险,您要担心那独孤苍头会出兵阻挡啊.”  

高阿那肱看向了那小人,那人他是认识的,这家伙唤作郑道谦。  

是和士开的心腹亲信。  

高湛领着和士开逃离邺城的时候,这家伙跟在和士开的身边,而后被周兵击溃,他走散了。  

高阿那肱很看不起这个家伙,自己是被俘虏了,无奈投降,可这家伙呢?他是主动前来投奔,实打实的小人!  

郑道谦此刻低头哈腰,看起来毫无骨气。  

杨忠身边的几个将军,不屑的看向了别的方向,不理会这个小人。  

杨忠却没有如此,在他准备撤军的时候,这家伙主动找上门,希望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