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南狩而已(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到将军,再到地方的百姓们,大家都在忙着欢度节日,压根没有人会想到汉军在这一天发动总攻。  

高延宗与韩擒虎最先攻占了采石渡,与此同时,王琳带着大军攻打南徐州。  

在这之前,王琳不断的对外放出消息,称自己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似乎熬不过这个月了。  

而他下令让淳于量带着些破船停靠在南徐州方向上,迷惑敌人。  

在过年之前,王琳领着整个汉国东部的水军,忽然出现在了广陵附近。  

等到这一天的夜里,王琳的大军开始渡江。  

南徐州跟采石渡那边不同,虽然也在过节,但是防备是要高出好几个等级的,这里的驻军足足有一万余人,别看数量不多,这放在陈国,已经是不小的数字了,况且,对方的战船还是极多的。  

敌人在南徐州附近的水军是最强悍的水军,有巨舰五艘,中大型的战船不计其数。  

南徐州内,灯火通明。  

城外的几个营地里,都能听到欢声笑语。  

城内更是如此,官署之中,黄刺史正跟着诸多官员们吃酒。  

官员们吃的满脸油光,挺着大肚子,眼里却泛着泪光。  

「诸位同僚!」  

「天下各地的百姓们,都在过年啊,便是在地里刨食的那些人,此刻都能跟家里人相聚,欢度佳节....」  

「可我们却不能如此。」  

「家人相隔甚远,难解相思之苦,我们何其苦也?」  

他打了个酒隔,继续说道:「不过,就是因为我们受苦,百姓们才能过好元会?而我们徐州的百姓,他们能安心待在家里,吃喝不愁,这不都是使君的功劳吗?」  

「使君为了徐州的百姓,为了我们,实在牺牲太多....」  

他擦拭着眼泪,起身再次为刺史敬酒拜谢。  

众人也颇为感动,纷纷起身。  

因为官员不能在老家为官,而陈国在文皇帝时又设立了比较严格的监察制度,主要就是扣留一些关键地区官员将军们的家卷,来防止他们叛乱。  

这不能怪文皇帝,主要是因为陈国本来就是一盘散沙。  

陈霸先都不能说是完成了南边的统一。  

在他死掉的时候,南边还有好多类似老王那样的割据诸侯。  

就连老王本人,都是文皇帝时才被打败的。  

宴会很是热闹,有乐师们演奏,有舞女们陪伴,南徐州的官员们吃的酪配大醉。  

正欢笑间,大门忽然被撞开。  

就看到一个军士冲进了大堂之内,外头的冷风也一同进入,官员们大怒。  

黄刺史冷冷的看着他,正要开口质问,那军士颤抖着说道:「不好了!!刺史公!!  

敌袭!敌袭!」  

「什么?!」  

众人惊,有官员甚至弄翻了自己面前的木案,  

刺史黄恪惊的站起身来,他问道:「哪里的敌袭?」  

「汉国的大军,似是王琳的大军,现在已经跟我们的军队交上手了。」  

黄恪面无人色,「不对!不对啊!王琳不是病死了吗?」  

「你们是不是....  

黄恪本来就没什么才能,此刻慌乱无比,根本不知如何应对,身边的官员们赶忙开口,「使君勿要担心!王琳不可能在这里,就算他来了,就凭着他那些战船,也不可能打败我们的军队!」  

「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功劳,请使君领兵出击,生擒王琳!」  

那官员说看,还不忘记眨了眨眼睛。  

很明显,他是完全不相信什么王琳来侵犯的消息,但是,他们完全可以来上一次‘击破王琳」的战役,不管这战役是真是假,反正告知朝廷自己击败了王琳就好。  

黄恪这才平静下来,陈国的水军遍布在江水的漫长防线上,南徐州最为重要的桥头堡,水军的精锐都在这里了,便是巨舰,他们就有五艘,谁能打得过他们?  

黄恪提了提自己的腰带,随后威武的号令官员们跟着自己一同出去生擒王琳。  

官员们纷纷走出了官署。  

他们领着驻守在城内的士卒们,开始迅速往江边赶去。  

走在路上,方才那位官员还在低声给黄恪讲述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敌人绝对是没进攻的能力的,想来是那淳于量想借用王琳的名声,趁着我们过年的时候袭击,若是这次能击退他们,那使君在陛下面前,可是..:..」  

黄恪大喜过望。  

他开口说道:「若是这次能得到陛下看重,绝不会忘记你的功劳。  

两人开始畅想着自己击破敌人,扬名天下的模样。  

当他们领着大军到达江边的时候,天色已经开始亮起来了。  

在江面上,数百艘的战船正在彼此共计。  

其中有庞大的巨舰,高高的抢起木杆,彼此拍打,就看到许多战船的碎片漂浮在江面上,还有许多的尸体,血流到了江水之中,迅速被吞噬,显不出一点的猩红来。  

可那血腥味却一路飘到了岸上。  

双方打的极为焦灼,陈国在被偷袭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不错的反击。  

可是.  

黄恪浑身冰冷,僵在原地。  

借着那火光,他看到了远处的战况。  

他的嘴唇哆嗦了起来,看向身边的官员。  

「汉国.::.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战船???」  

当下在江面上交战的军队里,汉国的战船竟然占据了优势!!  

便是巨舰,就有四艘,还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