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深夜访客(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观其言察其行而已,此人和当年的楚灵王倒是极为相似,但能力却比楚灵王强了不知几倍。”  

夫差能力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他的性格…  

希望对手臣服而不是赶尽杀绝,希望自己的装逼举动得到满场喝彩。赵无恤觉得自己差不多摸索到夫差的性格弱点了,除了当面接触外,还得多谢后世耳熟能详的《勾践灭吴》这篇课文…  

他算是明白。历史上本来一心要报父仇的夫差怎么就脑门一抽把越王勾践给放了…  

司马耕有些奇怪地问道:“我还有一问,诸侯卿大夫聘问时。献礼常凑出整数,子泰为何只提出送去九十九牢,而不是百牢?”  

无恤笑容戏虐:“本来是该给百牢的,只给九十九,是因为我怕夫差他骄傲…”  

说起那礼物,司马耕还是有些不忿:“此事虽然有个好结果,但还是做太过了,换了我。就算是微子启重生,不,哪怕是成汤驾到,也不会用百牢的礼节去招待他们。国无礼则上下失序,必生乱,如此一来,恐怕宋国会遭别国嗤笑。人不知礼,无以立也,吾等也会被夫子归入不知礼的鄙人之列。”  

对于司马耕的这种想法,赵无恤有些不以为然。俗言道笑贫不笑娼,这年头大家都在比没节操没下限,礼乐的崩坏一发不可收拾。如决堤的滔滔河水,光靠孔子及其弟子的理想主义是堵不上的。  

虽然也受过礼乐教育的熏陶,但赵无恤对礼的态度还是后世观点:虽然名义上是九十九牢,可归根结底,不过是只是送了几百头牲畜而已。比起向巢兄弟扮演皇协军角色,为了自己争权夺利而引狼入室,出卖宋国、宋人利益,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和那两位相比,同样出身向氏的司马耕太单纯了。或许是因为他年纪轻轻就跑去鲁国拜入孔门的缘故?  

所以赵无恤叹了口气道:“子牛,朝堂险恶。你日后也要在朝中做卿大夫,有时候还是太过耿直了。”  

司马耕却正色道:“夫子曾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况户口十余万的宋国乎?在我看来,宋国朝堂不缺乐大心,四公子,乃至于我两位兄长那样的尔虞我诈之辈,反而缺我这种死心眼的耿直之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我愿意永远耿直下去,做新国君的友直之臣。”  

赵无恤微微震动,对司马子牛这个眉眼阔直的年轻人不由心生一丝佩服。  

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在宋国的布置。  

吴人将按照约定,撤往几十里外的鸿口,但赵无恤不会大意,他将派轻骑斥候四处侦查,确保没危险后就将公孙纠接到商丘。结束宋公栾的葬礼,新君继位后大事可定,然后便要联合皇氏与吴国人、向氏对抗了,司马耕既已与他的哥哥们翻脸,引为盟友也并无不可…  

现如今他还在犯难的,就是如何安置南子了。  

从宋之乱就能看出来,南子,她就是宋国新政局里最不稳定的一环…  

都不用赵无恤去推动,南子已经主动控制了宋国宫廷,考虑到大舅哥能力并不出众,镇住朝堂已经是极限。所以短时间内,赵无恤需要一个在宋国宫廷里操持小国君的人,南子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惜她身为公女,而不是夫人,无论以什么借口操持宫廷都名不正言不顺。  

且不说前无古人,就算放眼后世,赵无恤只听说过垂帘的太后、皇太后,什么时候出过长期摄政的长公主?  

赵无恤暂时给她寻了个管辖内府的权力,但南子身为女子,总是要嫁人的,宋卫联姻现如今是铁定告吹了,可她今后将何去何从,赵无恤却还没考虑好…  

而且这个女子似乎对权势有了,眷恋着手里的力量舍不得放开。赵无恤与南子关系暧昧,却没把握彻底控制她,更别说让她心甘情愿为自己效力。  

或许是时候找机会与她开门见山地详谈一次了,赵无恤摸了摸腰间,别的且不说,姐姐季嬴给自己的玉环,还在南子手里呢!  

一边想着,赵无恤巡视完外郭城防后便上了马,在一队亲卫的随行下往居所走去。  

国丧期间,商丘城内依然在实行宵禁,也停了一切娱乐活动,夜间四处流窜的人会被当成逆党余孽击杀。从扬门走东西大道,到了与内城墙相邻的市肆区,也是人头冷清,不复往日繁华。  

乐氏在商丘的府邸已经在历次政变中焚毁了,赵无恤当年的立足之地,那座名为“忘归”的三层高小阁楼却幸存了下来,这里是陶丘侈靡之所的雏形,现在则成了赵无恤暂居的馆舍,因为从这里去往官署、宫室、城门都很方便。  

雅致的厢房内装潢讲究,一整套洁白清秀的“赵瓷”摆在案几上,虽然忙了一整天,赵无恤还是会抽空看会东西,或是鲁、宋的典史,或是枯燥的奏疏。  

刀剑要用磨刀石去打磨锋利,人的头脑则要靠书,靠处理事情来变得伶俐机智。  

夜色越来越深,外面突然传来侍卫的叩门声:“司寇。”  

“何事?”  

“被褥和毯子已经送来了。”  

“进来罢。”  

季秋也要结束了,天气一日冷过一日,赵无恤昨夜便是被冻醒的。  

赵无恤合上从宋宫收藏室取来的典史,让人进来,看得出那毯子很厚重,女婢们抬得气喘吁吁。  

他也不管她们,只是背着手站在窗前,等待竖人和侍女在榻上铺好被褥和毯子。拉开窗檐边的帷幕和蒲帘后,能看到一个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