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大结局(1/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朝廷兵败燕北州的消息传开后。  

最先做出反应的,不是朝廷,而是西凉州的西域联军!  

百万西域联军,兵分两路。  

一路走西凉州到中元州的交通要道。  

一路走冀西周到中元州的交通要道。  

猛攻中元州!  

同一时间,筹谋已久的白翻云,以“白云武”的化名,在东胜州以三万渔家子弟起事,高挂“天下太平”大旗,以中心开花之势,迅速席卷整个东胜州,所到之地,该地百姓打开城门,夹道欢迎。  

短短半月间,东云州八郡便尽入白翻云之手,兵力就跟银子上了赌桌连过三关那样,迅速膨胀到了二十万!  

张楚到底还是没劝住这家伙。  

不过这家伙左右还是听了几分劝,弄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化名起事。  

虽然连东胜州的百姓,都知道这个自称“白云武”的家伙,就是白家二爷,不然也不会主动给他开城门。  

不过有了一层皮后,就算是事败,大姐和赵明阳也有理由庇护他兄长白乘风一大家子…  

但这家伙也是真的不靠谱。  

打一起事,就一天好几骑的往北平盟派兵,碎碎念的催促张楚去东胜州商量两方合流之事。  

这家伙想换个活法儿是真的,惫懒也是真的,起事的时候,就已经为两方合流之事打好埋伏了,不然也不会打出“天下太平”的旗号。  

张楚没办法。  

先从定疆军中挑选一百人精干的将校,派去东胜州,将白翻云那二十万人马的架子拉起来。  

就他那二十万人马,名头听起来倒是挺唬人的,但就那些个昨儿个还在撒网打鱼、抡着锄头耕地,今儿个就摇身一变,变成义军的兵马,说他们是乌合之众都太抬举他们了!  

按照最残酷的打磨手段,把这二十万人马丢进战场的绞肉机中,剩下五六万,差不多就是合格的士卒了。  

他自己麾下的大军虽然膨胀得也快,但那是有红花部和镇北军的老底子在,就这,他都练了小半年的兵,如今才终于像点样子了。  

白翻云起事,并非是个例。  

东云州、南山州、南善州,各地都有义军揭竿起义。  

自封“天下兵马大元帅”的。  

自封“天公王”、“地义王”的。  

还有聚了三五千兵马,就敢筹备登基称帝的傻逼。  

最诧异的是,这种傻逼,还就南二州最多…  

当年祖龙赢易,于南二州起家,席卷天下,开国称帝。  

他肯定不会想到,两百年后,他的那些乡亲父老竟会成为反他的急先锋。  

也是,他陈浩南能从球场打进铜锣湾当扛把子。  

我肥尸凭什么不可以??  

在这些一个名头比一个名头唬人的草头王中,张楚反倒成为了最不起眼的那一个。  

谁都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手底下都已经聚兵六十万,囊括二州之地,自身也是当世最强的一品大宗师之一,若论这些草头王中谁最有可能得九州,他无疑是最有希望的那一个!  

连姬启于他相比,都少了几分人望。  

但至今,他却依然只给自己弄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安国将军”头衔,连个“大”字儿都舍不得加。  

就在张楚还在不停揣测朝廷会如何应对当下的群魔乱舞局面之时,赢易给了他答案。  

七十万禁军,兵分二路。  

一路二十万,西进挡住冀西州的沙人大军。  

一路五十万,北上,迎击西凉州的沙人主力。  

这七十万禁军,已经是朝廷所有的家底儿了!  

没有理会南二州那些个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这王那王们。  

也没有理会眼瞅着,就要席卷东二州的白翻云。  

连刚刚打没了他们近三十万大军的北平盟都没管。  

就瞅准百万西域联军,砸锅卖铁、拖家带口准备来一波!  

颇有一骨子打群架寡不敌众时,瞅准对方叫嚣得最大声的那个往死里毒打的狠劲儿!  

但张楚却从朝廷近乎破釜沉舟的应对之策之中,看出了一些别样的东西。  

赢易与姬启之间的恩怨。  

他差不多是已经弄明白了。  

两百年前,大周失其鹿,群雄共逐之,赢易趁势而起,连战连捷,席卷五州之地,大势已成!  

大周穷途末路,身为大周末帝的姬启,本应该保存一位帝王最后的尊严和风范,接受天地轮回,王朝更迭的事实。  

哪知姬启却是个输不起的主儿,竟以姬氏一族残存的龙气,断了九州的龙脉,西遁沙海。  

导致赢易虽得了九州帝位,却未得九州龙脉,新朝也未能继承前朝气运,功亏一篑,最终在与前任九州武林盟主魏无仙的争仙之中败北,滞留人间二百年。  

他苦心孤诣的设局引姬启回九州,不单单是为报两百年前之仇,还为取回姬启身上的九州龙气,成就真正的祖龙之身。  

而他算计霍氏一族,也不过是为了斩断这一劫所生气运之子的根基。  

张楚未曾目睹过霍青为冠军侯在玄北州的风头无两。  

但从当年北蛮人入关时镇北军连战连败,一路败退锦天府,玄北州各界人马还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的盛况来看,当年霍青为冠军侯时,霍家或许还真有潜龙之姿!  

断了这一劫气运之子的根基,届时姬启回归九州,纵有百万大军,赢易挟本土优势击之,赢面至少也在八成以上…赢易本就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