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九蛟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行”二字的金字招牌,在朝阳下熠熠闪光。  

两头威武的石狮子,已被岁月的风雨,盘出了一身青黑色的包酱。  

朱红色的大门前虽无兵丁把手,但长街前来来往往的行人,却都下意识的放轻了脚步,似乎唯恐惊醒了一头打盹的猛兽!  

此间是应天府,天行盟总坛!  

亦是魏家族地!  

但在老应天府人的眼里,此间先是魏家族地,然后才是天行盟总坛。  

流水的郡府。  

铁打的魏家。  

大离开朝都不过两百余年。  

而魏家,已经在此间三百多年!  

那时候这里还叫清河县。  

是两百年前魏家人组建天行盟后,此间才升格为应天府的。  

这是何等的光荣!  

老应天府人们,无不以魏家人为荣…  

这日清晨。  

一名身穿金红色锦袍,头戴四方帽,腰间扎了一条青玉腰带,腆着个大肚皮的中年男子,缓步登上了“天行”二字金字招牌前的七级阶梯。  

他身无长物。  

身后亦无长随。  

揣着双手,面带笑容。  

就像是一位酒足饭饱后,出门遛弯的富家员外。  

朱红大门内守门的年轻门子,见了富家员外,并未因他不似江湖中人,而有半分怠慢,有理有节的揖手道:“尊下何事至此?”  

胖员外笑呵呵的回礼道:“中元州金钱帮帮主第二胜天,有事求见魏盟主,请小哥儿代为通传!”  

年轻门子一听,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胖员外竟是一帮之主,连忙侧身道:“第二帮主请进,您稍待片刻,小的这就去给您通传!”  

胖员外微笑着颔首:“麻烦小哥儿了!”  

年轻门子将胖员外请进大门内的凉亭小憩,拔腿快步往内行去。  

胖员外的揣着双手,立在凉亭外,仰头眺望这片巍峨庄重的园林,语带笑意的点头道:“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好算计,好算计啊!”  

不多时!  

一阵鸡飞狗跳的动静儿自园林身出传出。  

只见一名青衣峨冠,面容方正威严的中年男子,小跑着领着一排敲敲打打的家丁,与一排捧扇提炉的俏丽侍女,自园林深处冲出,人还未知,已闻笑声:“哈哈哈,第二帮主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  

待行至胖员外面前,青衣中年人推金山倒玉竹一揖到底:“久闻第二帮主大名,近日终于得见,不胜荣幸!”  

胖员外依然面带笑容。  

但脚下却像是生了根一般的立在凉亭边缘,未上前搀他一把。  

“魏盟主客气了!”  

他笑着说道:“某家惊扰魏盟主,是为取回魏无仙魏前辈留下的九蛟印,还行魏盟主行个方便,将九蛟印交予某家,某家当记魏盟主高义,来日必有一报!”  

他笑的很和蔼。  

然后作揖的青衣中年人,却有些笑不出来了。  

九蛟印,乃二百多年前,时任九州武林盟主的魏无仙,召开九州武林大会,合九州之金水火共练而成的一件奇宝!  

之所以以“蛟”为名。  

一是为区别于皇权。  

二是为彰显江湖人桀骜不驯之共性。  

此印既是九州武林盟主的身份象征,亦是一件威能奇大的飞天宝物,巅峰之时,乃是能与传国玉玺相媲美的至宝!  

但此印,唯有九州江湖共尊之武林盟主,才能发挥此印威能!  

无德无才者,强据此印,只会遭九州武林气运反噬,不得善终!  

自上一代九州武林盟主魏无仙之后,九州江湖已有两百余年不曾出过盖压当世,可令九州江湖共尊的武林盟主。  

是以此印一直是由魏氏一族,以祖荫暂管此印。  

此印亦是魏氏一族的镇族之宝。  

天地悠悠,岁月苍苍。  

转眼间两百年已过,九州知晓此印者,已寥寥无几!  

青衣中年人身为魏氏当代家主,都有数十年不曾听闻旁人提及此印。  

今日再听闻,竟是直接问他这位当代魏家家主讨要九蛟印。  

而魏家,已然不是当年那个如日中天,执九州武林世家之牛耳的魏家…  

一时之间。  

青衣中年人心头千回百转,只觉得说不出的悲哀!  

他勉强的笑道:“第二帮主亲至,魏某自该尊从。”  

“但好教第二帮主知晓,家祖留下的九蛟印,早在一百二十余年前便已遗失了,家父生前便一直为此感到遗憾,深觉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可八方追寻,也无缘失而复得,最终郁郁而终,此事,当年知晓之人…”  

胖员外笑着打断了青袍中年人的话语:“某家既已至此,魏盟主又何必再拿这等小儿之言诳骗某家?一百二十年前那场闹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魏盟主应该比某家更清楚吧?”  

不待青衣中年人回话,胖员外又道:“常言道:福延三代。”  

“魏氏一族,自无仙盟主始,至魏盟主这里,已是第四代了罢?魏家家势每况愈下,明显是遭此印反噬,魏盟主如何能不警醒?”  

“而今天地界限再开,九州龙蛇起陆,两百年前之动荡即将再现,魏氏若再不识天数,强行占据此印,是祸非福啊!”  

青衣中年人听完,只觉得遍体生寒。  

第二老魔说什么,一点都不重要!  

反正在他的耳中,都是屁话。  

第二老魔说这么多,才很重要!  

以第二老魔的身份与行事风格,他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