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血肉磨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防箭!”  

焦山高呼声,在南城墙上回荡。  

城墙上的所有人,无论是城卫军、厢军的官兵,还是民夫队和四联帮的民兵,都熟练的抄起一块块盾牌挡在头顶上。  

“笃笃笃…”  

一片密集的箭雨落在城头上,却并未掀起几声惨叫。  

今天是北蛮大军围城的第三天。  

浓得化不开的血腥味和烟熏火燎,弥漫在空气里。  

城墙下堆积的尸体,就如同秋收后的麦秆垛子一样,一堆接着一堆。  

三天时间。  

北蛮人在四座城门扔下一万四五千具尸体。  

锦天府也在城外扔下了超过两千具尸体…都是抱着爬上城头的北蛮人,跳下城墙同归于尽的勇士!  

没有所谓的“双方各自收尸,互不相扰”的狗屁默契。  

北蛮人只要敢靠近城墙,城墙的守军便会毫不犹豫的抛下海量杂物,砸死他们。  

同理,锦天府方面也不会冒着被北蛮人攻破城池的风险,开启城门出城收尸。  

双方都任由己方的尸体,躺在城下静静的腐烂。  

战争,不存在人道主义!  

所幸,锦天府的初春还不算太暖和,不然,就这些尸体,就足以令锦天府十万百姓喝上一壶。  

但即便是这样,张楚还是多次下令,倾倒火油,在逼退攻城的北蛮大军的同时,抛下柴火焚烧城下的尸体。  

城内许多木质房屋,都因此变成了一地废墟。  

空气中弥漫的烟熏火燎味道,也是因此而来。  

但每每旧的尸体还未焚烧完,新的尸体又已经铺了上去。  

北蛮人的攻势一直很猛烈。  

似乎十分急于攻下锦天府。  

但看起来明明已经摇摇欲坠,似乎只要他们再来一轮进攻就会崩塌的各城门防线,却顶住了他们一轮又一轮的猛烈进攻。  

北蛮人无疑是坚韧且顽强的。  

他们能死磕北疆永明关数十年,便很能说明问题。  

所以即便是锦天府挡住了他们三日强攻、来时整整齐齐的两万大军已经只剩下不足五千之数,他们也未出现张楚先前所预料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情况。  

他们靠着砍杀袍泽遗下的战马充饥,一次又一次的向锦天府发起进攻。  

白天打!  

晚上打!  

他们像极了草原上的狼,坚韧而凶狠,追逐猎物数日不休、数十里不弃!  

在生死的逼迫下,锦天府的守军也爆发出了惊人的韧劲儿!  

三日强攻,各城门的守军,已下滑至不足一千之数…这还是在张楚将自己四联帮的老底子,全填进了四城门的基础上。  

这点人手,自然无休。  

他们吃在城墙。  

住也在城墙。  

死死的咬紧牙关,顶住了北蛮人的一轮又一轮进攻。  

曾经的新丁,迅速蜕变为老兵油子。  

他们能前一秒才和衣入眠,下一秒杀声起,立刻就睁开布满血丝的双眼,抓起刀枪准备杀人。  

他们已经是精锐!  

钢铁一般的精锐!  

城卫军、厢军、民夫队、四联帮,拢共一万三千号精壮汉子,填进锦天府这个血肉磨盘里,最后得出的四千精锐!  

他们的成长,是肉眼可见的。  

张楚比他们更疲惫。  

他已经三天三夜未曾合眼。  

他成长,这四千精锐都有切身感受。  

他是郡兵曹、四联帮帮主。  

这四千人的最高的长官。  

他必须要统筹整个战局!  

虽然,作为当前锦天府品级最高的官员史安在,完全可以一道命令,全面接盘这次锦天府攻防战的指挥权。  

但史安在非但没有这样做,反倒极力配合着张楚的决策,安安心心的做起了一个高级打手。  

张楚并不知道史安在为什么要将如此大的战局,交由他一个战场新丁来指挥。  

他也不想知道。  

他只想守住锦天府。  

尽可能的,多弄死一些北蛮人。  

于是乎,数十名传令兵在各城门来回穿梭着,将实时战况,禀报于他。  

包括但不限于敌方人数、己方伤亡、箭矢消耗、辎重消耗等等情况。  

一条条数据汇聚到他手中,在他的脑海中慢慢勾勒出了一个庞大的沙盘,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了。  

第一天,他没有插手南城门守将焦山的任何指挥。  

第二天清晨,他开始试着协助焦山指挥调度。  

第二天晌午,他开始接管南城门的指挥调度。  

第三天清晨,他已经能将命令,传达到四大城门的某一个百户所,进行细微的战术调整。  

这当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兵法。  

他没学过兵法,现在学也来不及。  

这只是一种很浅显的大数据运用。  

通常而言,攻城战,守城方占据的是战术上的优势。  

十五丈高的城墙,一颗鸡蛋扔下去都能砸死人!  

而攻城方,占据的是战略上的优势。  

一座城池不可能只有一座城门,守城方必须将有限的兵力,分散的到所有城门进行防守。  

而攻城方,却可以自由的选择,集结优势兵力强攻哪一座城门。  

以各城门现在的情况,若张楚这个统筹全局的郡兵曹不做出调整,两千北蛮大军就有可能突破一座城门。  

只要进了城,单凭那三个北蛮气海大豪,就足以屠城!  

但当锦天府攻防战的战争沙盘在张楚的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