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何处是我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如果说有这样一部电视剧能够影响整个香港四十年,那么一定就是狮子山下;如果说有一首歌曲能够影响所有香港人,那么还是狮子山下。  

作为1973年b开播的狮子山下,和罗文演唱的同名片头曲一经播出,剧中那抒写香港“草根”阶层挣扎苦斗、逆境求强,讲述着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强的励志故事,迅速的风靡整个港岛。  

狮子山下这种电影式的系列电视剧,超过二百集,一直播到1994年,持续了整整21年,可以说是跨过了香港最辉煌的时代,为港岛千家万户所耳熟能详,就连片头曲狮子山下多年来脍炙人口,有“香港市歌”之誉。  

作为横跨了数十年的经典之作,狮子山下已经不再是一部普普通通的电视剧,也不再是一首简简单单的歌曲,而是成为了香港精神的象征。  

可以说狮子山下是典型的港岛本土文化,具有很强烈的群众共鸣性。  

霍耀文曾经看过一点,是周闰发拍的几个系列单元,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重生这二个单元。  

因为狮子山下不算是一个常规的电视剧,他是由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所拍摄,简单讲就跟电影差不多,一个单元一个故事。  

当然如果某个单元的故事精彩,观众喜欢的话,也会拍摄后面的故事。  

母亲和重生就是一个前后集的故事。  

母亲这个单元讲的是周闰发扮演的少年劫匪,在与同伴合伙打劫的过程中失手被捕,被扣上手扣的他趁乱逃走,回家后尝尽方法仍无法将手扣锯开。  

这时,母亲回到家里,一开始看到儿子带着手铐心里很慌张,想要帮他给脱下来,这是源自于母爱,可是在拆手铐的过程中,母亲渐渐冷静下来,跟儿子一阵聊天,得知真相后,最终忍痛劝儿子去自首,希望他将来能再次抬起头做人。  

而重生讲的就是少年劫匪打劫入狱后,在狱中接受各种劳动工作和活动,看透了监牢内苦不堪言的生活,幡然悔悟,最终得到家人原谅,改过自身。  

这两个前后交错的故事看上去很普通很老套,但剧中桀骜不驯的发哥和慈爱母亲的难过与哭泣,却是一部很好的说教片,同时也是一部很现实的影片。  

所以在1976年播出时,引起了全港“草根”家庭的关注和欢迎,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港岛的治安混乱不堪,如此现实的剧情仿佛就是发生在大家的周围。  

像这种带有说教性质的故事,霍耀文可以说是随手捏来,不过要融合进港岛的本土文化,可够选择的也就不多了。  

“乡土,血泪,灵魂”  

霍耀文摸了摸下巴,思虑了好久,结合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在加上自己的想法,这脑海里渐渐地有了一个雏形,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开始动笔书写一眨眼,数日过去,一大早霍耀文就拿着写好的稿子亲自去了一趟公司,将手稿交给了姚文杰,让他在下周的青少年读物周刊中刊登。  

稿子不多,只有三万多字,姚文杰只用了十几分钟就读完了,看后有些吃惊的看向老板,说道:“这经理这是你写的”  

“不是我写的还是你写的不成”霍耀文不满的瞪了他一样。  

“不不,我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写的太好了”  

姚文杰连忙摇头,这个故事写的感人肺腑,可以说是非常好,他倒不是不相信是霍耀文写的,而是诧异这个短篇跟老板以前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  

“好了别捧了,让下面的编辑尽快审稿排版,放在下周的杂志上刊登。”霍耀文揉了揉太阳穴,这个故事构思起来很容易,但要写好却是有些难,不是说写不出来,而是要尽可能的精简,做到短而优,一些不必要的需要剔除。  

“是,我尽快安排下去,下周就刊登”  

姚文杰知道老板写这篇文章必然是为了应付这段时间报纸上那些挤兑,自是抓紧时间安排人审稿然后送到印刷厂那边开始排版。  

六月二日。  

青少年读物第34期发行,全港几百家报亭,都早早的在凌晨就铺上了货。  

经过一年多来销售,青少年读物已经渐渐的从学生群体,开始慢慢扩散到一些青年群体,姚文杰那边也是注意都这一点,所以在周刊里面也填充了不少适合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读物内容。  

华仁书院。  

此时正是上课期间,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教师,正在耐着心思的给学生们讲解着课本上的内容,忽然眼角的余光瞥到一个学生在下面搞小动作。  

他微微咳嗽了一声。  

霎时那学生如惊慌的鸟儿,迅速的抬头,一脸认真的看着老师,仿佛在好好学习一般。  

见此态度,老教师心里很满意,便继续讲课,可没一会儿那学生又开始低着头,他冷哼一声,快步走过去从学生的抽屉里夺过一本杂志,“看看看,上课是让你看这些杂志的想看就回家看,别在学校耽误其他学生上课”  

“对不起老师,我错了。”学生苦着脸。  

“到后面站着”  

老教师一挥手示意学生到后面站着听课,把没收的杂志送到教台上,便开始继续讲课。  

一直到下课后,老教师直接把杂志给带走了,临走前跟那学生说放学还给他。  

回了办公室,老教师给杯子加满水,喝了一口润润嗓子,跟几个同事闲聊了几句,等他坐回自己办公桌边时,注意到那本刚刚上课时候没收的杂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