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实力飙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北方联盟残军,虽然号称正规军,但其实这七八万的残余部队,其中真正能让弗林看得上的精锐部队,可能也就一万多。  

最多不到两万的样子。  

要知道,很多领主眼中的精兵,在弗林眼中就是乞丐杂牌军。  

弗林对精兵的要求,是近现代化的。  

除了少量有潜力的精兵,其他的杂牌军队,弗林不需要让他们继续当兵了。  

弗林打算让这些弱鸡兵,渐渐的退出现役,不再担任士兵,而是转为普通的百姓。  

或者说,成为预备役力量,平时的时候就种种田打打渔之类的,或者负责维持一下治安。  

打仗的时候,充当民兵预备役,来负责修建工事,提供后勤之类的。  

至于真正的上战场?  

算了吧,拥有玩家和NPC的弗林,不需要炮灰杂兵。  

被弗林安排到启明堡生活的人,他们是军人,但基本上会退出现役,渐渐的成为普通的居民。  

而那些被保留着的,大北方联盟残军中相对精锐的部分,弗林另有安排。  

弗林打算在土豆郡和瘟疫之地的交界处,再修建一座大军营,把那里设置为另一个生活区。  

大北方联盟残余部队中的精兵,会被安排到那里去生活。  

这些精兵,被安置到这里,被安置到土豆郡和瘟疫之地的交界前线。  

在这里,他们会得到给养,还能等到当兵的薪水,可以过上吃饱饭的生活。  

既是生活,也能充当土豆郡外围屏障的作用。  

当然,生活在土豆郡外围,直面瘟疫之地的兵锋,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位置。  

不过,他们既然是连弗林都看得上的精兵,打仗本来就是份内的事。  

只要弗林能够提供给他们足够的给养以及薪水,想必这些被当成炮灰的精兵也不会抱怨什么。  

在大北方联盟中当兵,是打仗,是刀口舔血过日子。  

在土豆郡,被弗林安排到瘟疫之地的前线,也是当兵,也是打仗,也是刀口舔血。  

在弗林手下刀口舔血,工资薪水绝对不会少,各种后勤保障也绝对拉满。  

对于这些基层的士兵们,他们在弗林手下,过得绝对会比以前好。  

吃饱了,穿暖了,薪水领了,那这些军队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就算真的万一万一,这些土豆郡残部的精兵心生异端,对现状不满意乃至于造反。  

弗林也无需太担心。  

毕竟这个新的军营,位置是在土豆郡辖区和瘟疫之地的交界处,而不是土豆郡的内部。  

在他们和土豆郡之间,还有着一道由NPC24小时值守的防线呢!  

其中也有大量的玩家在进行游戏。  

即使大北方军残部造反,也不必担心会对土豆郡产生太大的影响。  

好吃好喝养着,且用且防,这就是弗林利用大北方联盟残军的策略!  

为了建造启明堡,以及建造瘟疫之地前线的军营,弗林需要使用大量的劳动力。  

好在现在,土豆郡拥有足够的劳动力。  

首先大北方联盟的残军,本身就是数万精壮劳动力,他们也会参与劳动。  

其次,弗林从铜牛镇以及九座山的山民们那里,也能抽调大量的劳动力。  

再加上土豆郡、盾山镇、水星湾等弗林的现有领地,来自各地的人口,让弗林可以同时派遣数万人,在整个大土豆郡范围内的各个地点大规模作业。  

弗林现在有钱有粮有军队,就是任性,可以肆意的大搞基建而不用担心成为隋明帝。  

目前弗林手头主要的工程有翻修打造铜牛镇,把铜牛镇建设成现代化的文明城镇。  

从零开始建造启明堡,在这里初步就要容纳超过五万人,后面还会迁徙更多的人口入驻。  

也就是说,一开始就要以超过10万人的标准,来建设启明堡——这可不算是一个小镇小城了。  

修建容纳大北方精兵的新军营。  

除此之外,还有支援刚刚恢复和平九座山民恢复生产,进行基础建设。  

当然,最大头的工程,还是修建连接着各个新据点的道路。  

弗林准备修的路,都是尽可能宽敞的大道——绝对的高标准。  

这些都是大工程,一般的领主即使有钱,也不会舍得为庶民投资这么多。  

也只有来自现代的弗林,有人有钱有粮也有意愿,可以同时发动这些多的工程。  

现在的弗林,手头劳动力之充足,甚至都不需要借助玩家们的无限体力。  

仅凭手上的土著人口,就足以支撑这么多的大工程了。  

可以说,即使现在所有的玩家们突然消失,弗林依然会是一个掌管数十万人口,手下有数万军队的强大领主。  

更别说弗林还拥有强大的NPC部队,以及无耻又无赖的玩家勇者第四天灾啊。  

这些勇者们只要给钱,那干活效率都是牲口级的!  

短短一个月之内,弗林所能控制的人口和地盘,都是成倍的膨胀。  

这突飞猛进,甚至让向来谦逊的弗林,都有些飘飘然。  

在视察了一圈领地,确认了道路主干道都基本连通,各种辅道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后,弗林满意的回到小天鹅堡。  

背着手,仔细的查看近段时间一再修正的土豆郡全图。  

现在弗林所彻底掌握的领土据点有土豆郡、盾山镇、水星湾,这三处据点弗林的掌握是相当彻底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