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新代号(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需要经过这高原的检测。”  

“同样,我们自己也需要经过高原的检测,待会儿开车的司机,都把那个小氧气面罩给我扣上。”  

“跟上左站长的步伐!”  

面对邵晓峰的交代,武器测试组的成员并没有进行慷慨激昂的回应,而是默默的爬上车,取出车里的氧气面罩,将管子接到那个小氧气瓶上。  

几分钟后,所有车辆完成调头工作,而邵晓锋和左正轩,两人一起,爬上了一辆火力支援车,一脚油门下去,一马当先,开始疾驰。  

左正轩开车,他一边开,一边说话:  

“这车不错,不像其他车开起来软趴趴的,动力很不错。”  

“你们是用的那个什么增压技术吗?”  

“你们的武器在高原地区能使用吗?”  

“话说你们怎么有那么多想法?”  

“说实话,你们这些装备,比之前那些装备有人性多了。”  

“之前那些装备,简直就是反人类。”  

“你们还在测试温室种植技术?测试什么?我们兵站就需要这样的技术,能不能帮你们测试。”  

副驾驶,邵晓峰拿着氧气瓶,满脸怀疑的盯着左正轩,他很怀疑,面前的这个家伙不是个人。  

他到底是怎么能够做到一边分心开车,一边还能大声说话的。  

他那个小鼻孔,吸到的氧气有这么多吗?  

就在他准备开口之时,左正轩又唱起了歌:  

“日落西山…”  

武器测试组在雪域高原上忙碌,身处莱茵钢铁的林语,反而显得很清闲。  

国庆期间,他也给自己放了几天假,虽然工作还在继续,但是强度没有平常那么高。  

更不需要自己到处浪费口舌,所以整个人都显得很清闲。  

给自己煮了一碗鸡蛋面,他拿着几个公司的报告,坐在电脑面前,一心三用,一边看报告,一边在军事论坛上和人对骂,一边吃面。  

贴主:我相信,未来我们的海军,一定可以超越韩国,成为亚洲第二,仅次于日本的存在。  

林语(嗦一口面):开玩笑,神户钢天下无敌,日本的驱逐舰用的都是这神户钢,只需要区区30毫米,就可以扛住500毫米的舰炮狂轰滥炸。  

贴主:我带你们打!  

网友1:我最佩服日本的,就是他们把培养的海军和陆军军官,全部放回到民间。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起到一个拉帮带的作用,一旦爆发战争,他们就可以依托这些军官,组建起足够数量的军队。  

林语,贴主,其他网友:我带你们打!  

噼里啪啦在键盘上一顿敲,按下,将骂人的脏话发了出去,林语从显示器上收回目光,先看了一眼面前的面,往嘴里塞了一口,才将注意力落到面前的报告上。  

是来自连城的,关于莱茵造船厂的建设报告。  

俯瞰的照片配合文字,将造船厂的进度拍得一清二楚,造船厂的每一天都在变化,每一天都有新的成果。  

非常好。  

他目光继续下移,很快,就看到了一句让他瞠目结舌的话。  

莱茵造船厂1号船坞已经完成建设,同时,绞吸式挖泥船原型机也完成了建造。  

看到这句话,林语放下筷子,伸手挠挠头,最终,他还是没有将手掐向耳朵。  

而是快速翻阅手中的报告,将报告粗略的过了一遍。  

这一遍看完,他总算是搞清楚了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莱茵造船厂的1号船坞在建设,但是,童华的团队并没有闲着,他们用有限的资金,结合之前江南造船厂制造的,送到伊拉克对港口进行疏浚的船,在连城的另外一个造船厂,制造了一台小一些的挖泥船。  

在林语给的相关的资料中,那一台绞吸式挖泥船的设计工作效率,是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  

而童华团队新做出来的小一号的挖泥船,每小时挖泥量是2000立方米。  

虽然和设想的有一些差距,但是就目前而言,每小时挖泥2000立方米,也足够了。  

现在,这艘船还没有进行交付,还在连城的那家造船厂。  

按照童华打过来的报告,需要等一个良辰吉日,才能把这艘船接过来。  

接过来之后,就可以直接投到造船厂的建设,把后续2,3,4号船坞的位置挖开,对这几个位置的海下进行一个扩建,让这些船坞的位置更加优越。  

确认报告里的信息没有错误,林语拿出笔记本,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准备找一下官云庆,让他帮忙联系闽省的人,问一下妈祖,这个船什么时候下水比较合适。  

毕竟这船得在海上跑,而妈祖是负责管海上的,问一问,也无伤大雅。  

把报告放到旁边,三两口吃掉面前的面条,林语再一次将手放到键盘上。  

F5刷新页面,发现刚才的帖子,又多了几条回复。  

网友3:你们这些眼高手低的人,在讨论日韩之前,能不能留意一下印度,这是一个超级大国。  

他们的孟买,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计算机之都。  

而且,他们还计划从俄罗斯手中戈尔什科夫号航母,那可是航母,那可是海上霸权的象征。  

根据我得到的消息,双方已经达成了合作,最近好像正在签署协议,预计明年就可以完成合作。  

看到这话,林语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吹日本韩国,吹俄罗斯,吹法兰西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