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花落(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呵呵,说的好像你们兵器装备总公司有业务一样?”  

“我们那是大业务,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哪像你们兵器电子一样,什么鬼装备都没搞出来,再看看你们的装甲车,一言难尽。”  

“什么叫我们的一言难尽?我告诉你,我们这种装甲车,是未来,只要未来我们发射足够的卫星,有足够强大的无线通信能力,我们的装甲车就是无敌的。”  

“真的吗?如果是这样,你们可以找一下这位林总,如果我拿到的消息没错,他们应该正在准备发射自己的卫星。”  

兵器总公司负责人的一句话,直接将所有人镇住。  

发射自己的卫星?  

一群人直接呆愣当场,然后在心里疯狂的盘算发射卫星,需要哪些流程,需要多少资金。  

很快,他们就得出了答案。  

那是天量的经费!  

这些人慢慢回头,齐刷刷看向林语。  

和这些人的目光相对,林语很平静的点一下头,说道:  

“我们正在准备用自己的火箭,发射自己的低轨道卫星,大概两三年后,如果你们有卫星想要发射,可以找我们。”  

从他口中得到确认,在场的人全都坐不住了。  

要知道,火箭发射,即便是航空航天集团,也不敢保证百分百顺利,每一次发射,都是他们上百次模拟计算的结果。  

可是面前这位爷,居然直接开口说,他们在准备火箭和卫星,两三年后就可以发射。  

他…哪来那么多钱?  

没听说国家有单独的预算批出来呀?  

正当他们准备进一步询问时,天空传来了一阵螺旋桨的声音,那声音很吵,而且很密集,就如同海浪的海啸一样,从四面八方传来。  

林语下意识抬起头,搜寻声音传来的方向,脑袋转了一圈,却发现那声音来自东北方。  

细看之下,却发现是一些老朋友。  

直8运输直升机。  

数了一下,足足有40架之多。  

点完直升机的数量,林语立马扭头看向不远处的杨学,这一刻,他也弄明白了对方口中的考核是什么。  

快速打击团。  

最快的速度无非就是空降。  

只是将一些轻步兵空降到对方的地盘上,如果现在是1940年,那这一招或许有用。  

但现在是2003年,只有轻武器,用处不大。  

空降兵迫切需要重火力。  

用运输直升机来运送这些一两吨重的火力支援车,是再好不过。  

想明白这些,林语也不得不佩服陆华熙的大胆,果然,自己这个所谓的激进派,在这些老头子面前,既不激进,也不保守。  

是个墙头草。  

而林语佩服的原因,是因为出现的飞机是直8。  

截止03年,华夏境内服役的超过10吨级的运输直升机,只有三种型号。  

直8,米17,米171。  

米17来自于还是前苏联时候的喀山飞机制造厂,1991年,经过长期的谈判,考察,华夏终于确定从前苏联喀山飞机制造厂引进米17直升机。  

合同签了,协议谈好了。  

苏联没了。  

好在直升机交付没受多大影响。  

后续,就是1992年从俄罗斯引进乌兰航空生产联合公司生产的米17和米8T的联合改进型号,米171。  

把直升机拿到手,用上一段时间,缺陷就出来了。  

米17不适合在高原地区使用。  

米171虽然说可以在高原地区使用,但是,华夏的高原,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  

要稍微高那么一点点。  

而米171进口时,用的还是民用的名义,所以,进口的米171是民用型号,性能上,比军用版本要差一点。  

所以,这两玩意儿,在华夏最需要的地方,用起来很是不顺手。  

但是没办法,用着不顺手,总比没有好。  

至于直8,按照这东西最初的代号,应该叫做直7。  

立项很早,但是因为技术原因,直7的研制任务一直不顺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时,除了直7的研发任务,还有一个叫做718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项目,为了打捞发射出去的火箭残骸,这个项目就迫切需要一款可以在甲板上起飞的舰载直升机。  

于是,官方就从法兰西进口了14架SA321Ja“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应用在718工程项目上。  

把这飞机拿到手,华夏人就开始动脑子,对超黄蜂进行了适用性改装。  

由于超黄蜂的性能足够优异,能舰载和水上起降,于是,装备发展小组于1976年发出指令,要求以超黄蜂为基础,仿制一款多功能运输直升机。  

代号直8!  

至此,直7的棺材板子,又被人狠狠的盖上了。  

以超黄蜂为基础的直8最初型号,是应用于海军的海军运输型,交付时间是1989年8月。  

在此基础上,直8继续改进,终于在1993年6月1日首飞成功,并且在次年8月,在国产零件达到86的基础上,正式通过国家设计认证。  

然后就开始大规模制造,应用于海军,陆军,还有空军。  

大规模应用之后,直8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因为国产材料和发动机技术不过关,导致生产成本一直无法摊平,一直居高不下。  

同时,居高不下的成本并没有带来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