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屯粮,备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楚天秀、李虞率领五万新军,击溃一个万人匈奴军诛杀五千匈奴,一举攻占了朔方城。  

大楚北疆各郡,军队、百姓们得知此消息,顿时军心、民心大振,边民无不欢呼沸腾。  

自从十年前先帝项燕然北征失利,回来之后偃旗息鼓十年之久,大楚不敢再主动兴兵。  

哪怕匈奴时常袭击边境,甚至有时烧杀到长安附近,劫掠边境地带的人口和财富,抢走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力。  

大楚皇朝也都一忍再忍,没有大举动兵。  

无它。  

打不过而已。  

大楚皇朝一直在干一件事情,那就是默默的囤积骑兵和马匹,一直囤积到三十万骑兵的庞大数量。  

当大楚屯兵三十万之后,边境城池兵力充足,一座重城屯了近十万骑兵,匈奴也不敢再越过朔方、太原,大举入侵长安一带。顶多只是在朔方外围,进行袭扰。  

这次朔方城“大捷”,无疑是近10年,对匈奴作战来最大的一次大捷。  

边城百姓们自然是闻之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太尉李荣和太原城的将领们,得知更为详细的军情战报,每一个细节都知道,也是不无感叹。  

他们也想过,小昏侯会赢。  

可是没想到,赢得这么干脆利落。  

朔方城的这一仗,五万新军对阵五万匈奴轻骑兵,几乎没有任何一丁点的悬念和阻碍。  

准确的形容,就是钢刀“切瓜”。  

李虞以一万重骑兵单刀直入,其余两万步战车和两万火药枪骑兵都没有来得及动手。  

一刀下去,“噗嗤”,瓜汁四溅。  

自己几乎没有什么伤亡,而一个匈奴轻骑兵万人兵团来不及做更多动作,就直接崩溃了。  

可惜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见风使舵太快,逃的太快,一见形势不妙,立刻毫不犹豫就逃。否则多切上两刀,一盘西瓜片,就能端上桌了。  

损失五个匈奴万人兵团,足够军臣单于肉痛的难以睡着了。  

“后生可畏啊!”  

宋老将军无比的感慨,“老夫打了一辈子战,和匈奴大小苦战数十场,没有战果多少便宜。从未想过,打匈奴居然如此容易!  

这一战,骠骑将军甚至尚未动用全力。顶多用了一成力气吧,就干脆利落的打赢了!”  

“不是匈奴弱,是小昏侯太强了!小昏侯,不愧是不世奇才!新军出世,天下何人能抵挡!”  

李荣微微点头,目中金光闪闪的。  

若非小昏侯是他女婿,已经入赘平王府。  

他恐怕...会忍不住动杀心。  

这样一个绝代将才,心头要是有一丁点的反心,迟早会成为大楚的头号祸害,会成为取代项家,问鼎天下的一代枭雄。  

哪怕整个大楚,有许多人不喜欢小昏侯,可是没有谁能给抵挡住他的刀锋。  

偏偏,小昏侯奉先帝圣旨,入赘了平王府。  

平王无子,李荣自然不会有造反之心...如果李荣造反,皇位迟早还是传给别家子孙,白忙活一场。  

小昏侯和平王府已经是一体,一府两尊老少战神。  

倒也没人敢再生出杀小昏侯这个念头。  

“走,去朔方城!”  

“把原先朔方城的三万百姓都带上,带上十万大楚骑兵、十万大楚步兵,再带上足够大军三个月的军粮!”  

“大人,要带这么多人?”  

“朔方城要打造成北征的基地,坚不可摧。纵然匈奴大举来攻,也不容有失。”  

“出发!”  

太原城的二十万楚军,数万百姓,带上大批的军粮,意气风发前往朔方城。  

朔方郡。  

“将军,有御史求见。”  

大营的守卫,带着一名颇为清瘦的老官员求见。  

“你是?”  

楚天秀看这名官员,有几分眼熟,却又不太记得。  

那官员连忙躬身,垂眉谄笑道:“下官,徐丑!任朔方郡监察御史。原先在朝堂上,先帝派下官来北疆朔方郡为御史。将军大人可记得?”  

“哦!”  

楚天秀终于记起来。  

有点印象。  

这徐丑当初在朝堂上和他作对,强烈反对《盐铁官营》。被先帝给打发到了朔方郡,喝西北风去了。  

估计这大半年,西北风应该是喝饱了,乖巧多了。没有丝毫的高傲不驯,只有服服帖帖。  

“徐大人在朔方,可好?”  

楚天秀笑道。  

“下官承蒙圣恩,担任朔方郡御史半年。之前朔方城失守,下官跟随太尉大人,去了太原城避祸。  

现如今朔方郡收回,下官便赶紧回来上任御史。这不,赶紧来拜会一下将军大人!”  

徐丑连忙道。  

这地方上的监察御史,负责监督百官、巡视郡县政务、纠正刑狱不公判案、整肃官场风气等等。  

御史负责监察,基本上什么都能插一杠子,专门挑官员的毛病。一旦发现毛病,便上报朝廷御史台,对违法违纪的官员进行革职查办。  

这权力可大可小。  

对普通官员、小吏们来说,郡监察御史简直是手持尚方宝剑,权势吓人。  

不过,在正二品骠骑将军,五大辅政大臣之一的楚天秀面前,这朔方郡监察御史的官太小,当然不好使。  

就算是地方御史的顶头上司,三公之一御史大夫王肃,如今在楚天秀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风,不敢找麻烦。  

这徐丑生怕楚天秀不知道朔方郡里他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