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皇帝,付账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楚天秀出了金銮殿,来到偏殿。  

皇帝项燕然正独自一人在用晚膳,满桌的山珍海味,都是浅尝辄止。  

今日的朝堂,大臣们依然陷入对峙之中,这件大事不解决,他也没什么胃口啊!  

蔡和大太监在一旁伺候着。  

楚天秀舔着脸走了过去,“皇上”  

“哦?”  

皇帝瞥了他一眼,放下碗筷,淡淡问道“小昏侯,何事来找朕?”  

“还不是新制的事情!  

臣想不通,他们这些官员都在想什么呢。门阀勋贵们,想着让自家子弟上位。儒派想着让儒生们上位。为了一个中正官,争的不可开交!  

他们心里到底有没有为皇上考虑?  

难道他们看不出来,皇上需要什么人吗?”  

楚天秀痛心疾首,道“臣这是实在看不下去了,才来找皇上!”  

“哦你说说,朕需要什么人?”  

皇帝眯起眼睛。  

“简单啊,皇上需要是贤能才干之人。不管是什么出身,只要能干好活,就是皇上需要的人才。  

就像我小昏侯这般的昏庸、纨绔,但是好歹也能干点正事情,为皇上分忧解劳。只要能立下功劳,当个官也是可以的。  

能为皇上干事,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出身,士子也好,儒生也罢,纨绔子弟也罢这都不是重点啊!”  

楚天秀痛声斥道。  

项燕然看着楚天秀,陷入沉默。  

这满朝的文武百官,王侯公卿就没有几个大臣,像小昏侯一样懂事。  

身为大楚皇帝,他的确不太在意臣子的出身。  

高门士子固然可以,寒门出身当然也行。  

他看重的是整个大楚之利,需要一群能臣干吏,把这大楚的江山经营好,把这内忧外患给解决了。  

四海清平,江山永固。  

皇帝便心满意足了。  

只是臣子们不会这样看,他们争的大多是一派一族之利。为了一个掌握权柄中正官,争个头破血流,也是在所不惜。今年争完了,说不定明年还要继续争。  

小昏侯虽是纨绔子弟,却从未去争什么大官职,反而干了不少对整个大楚有大利的事情。  

像造昏侯纸、兴办邸报、助李自然炼出火药,哪个不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功。  

也没见小昏侯舔着脸,问他要高官厚禄!  

再瞧瞧那些朝臣,几个拿出了像样的政绩?!  

小昏侯的纨绔品德虽然不高尚,但就是能干活,犹如耕牛一样任劳任怨,在大楚这块沃土上干着最苦最累的活。  

吃着最廉价的青草。  

却挤出了三口最芳香和营养的鲜奶。  

这也是他这个皇帝,对小昏侯最满意的地方。  

“还是小昏侯懂朕之心!”  

项燕然微叹道“朕心甚慰啊,若是人人如此,朕还有何忧愁!”  

蔡和大太监在一旁小心翼翼的看着皇帝满是欣慰的脸色。  

再看看小昏侯那满脸洋溢着的“谄媚”,言语里充满了“蛊惑”,话里话外暗藏着对其他朝臣的攻讦。  

小昏侯是忠臣?  

忠臣?  

小昏侯给自己脸上贴再多的金,那也掩盖不了他谄媚太后,谄媚皇上,背后诋毁其他朝臣的行径。  

就是一个大奸似忠的头号奸臣。  

偏偏,皇帝就爱听这一套。  

蔡和大太监心中腹诽着,沉默着。  

“皇上,臣有一个主意,彻底打消那些朝臣们争权夺利的念头。”  

楚天秀赶紧说道。  

“哦,说来听听!”  

“臣寻思了许久,像臣这样的出色人才,却因为世人的误解,正常情况下是没人举荐出仕。臣是凭借自荐,才得以为皇上效力。  

天下无数才能之辈,都是因为没有举荐者,无法出仕。  

所以,为何不让天下才能之辈,效仿微臣一样进行‘自荐’?  

凡天下之人,觉得自己有本事的,不管出身,也无需任何王侯、公卿高官的引荐,可向朝廷自举。  

如此一来,天下定然涌现出数以万计的才子,争相向朝廷效力。  

而朝廷则只需要设计一套最严格的考试制度,将不合格的九成九以上人淘汰掉,挑选出其中最出色、最有本事的贤能之辈,为皇上所用。  

没有王侯公卿举荐,也不用什么中正官举荐,一切以科举考核为准绳。  

这是釜底抽薪之策,彻底废掉那些有私心的朝臣,凭借着举荐之权,徇私舞弊推选自己人上位。  

由‘他举’,变成‘自举’。  

皇上可以利用考试制度,尽情的从天下,挑选出最出色的人才。  

臣将这套新制度,称为‘科举制’!”  

楚天秀这番话一出。  

顿时,皇帝项燕然愣住了。  

对啊!  

自举,考核?  

他怎么就没想到还有这种法子呢。  

之前的“岁举制”也好,“中正制”也罢,都是在“他人举荐”里面绕圈圈,难以摆脱徇私的嫌疑。  

全都改成“自举”的话,人人都能推荐自己来。朝臣们当然也没什么好徇私舞弊的了。  

绕开了儒派、门阀勋贵之争,任何人都可以为朝廷效力。  

再设计一个考核制度,把那些石头都淘汰掉,筛选出金子来便可。  

妙不可言啊!  

项燕然心头涌动着无数念头。  

蔡和大太监都吃惊的张大了嘴巴。  

小昏侯的脑子太好用了吧。  

皇帝和朝臣们费尽周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