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拜见皇后姨母(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虞和楚天秀坐在沈太后身边,陪着老太太聊了一会儿。  

随着进宫请安的贵妇们,在金銮殿内越来越多。  

两人也不好一直坐在沈太后旁边独宠,便欲起身离座,去别的地方转转。  

“虞儿、天秀,也别光陪我这老太太。去向你皇姨母请个安吧,你也好些年没见她了吧。这亲戚啊,要多走动走动,才显得亲近。”  

沈太后慈祥的笑道。  

“是!”  

“孙臣告退!”  

李虞、楚天秀立刻躬身告退。  

得了便宜的老昏侯楚庸也见好就收,趁机告退,带着楚天秀、李虞,去给崔皇后请安。  

此番进宫参加皇宫大宴,有三位是楚天秀必须去请安的。  

沈太后沈莲,皇帝项燕然,然后就是崔柔皇后这位姨母。  

皇后崔柔,和昏侯府夫人崔彤是同胞姐妹,都出于金陵十大门阀之一的崔氏门阀,九卿郎中令,大儒崔浩然之女。  

有这层关系,楚天秀定是要去给崔皇后请安。  

至于其她贵妃,没什么亲缘关系,则是可有可无,不是必需去请安。  

楚天秀他娘和崔皇后是同胞姐妹,关系亲近,相处起来也更融洽。  

而他这个侄子,从小到大,几年也未必见崔皇后一次,哪有多少亲近。见面也热络不起来。  

楚天秀轻叹,“唉,娘跟皇后娘娘虽是亲姐妹,咱家也算是沾了皇亲国戚的边。可是皇后甚少照拂我们昏侯府!”  

论起来,他和项凌公主、太子项天歌,还是表妹表弟。  

可惜...没啥用,崔皇后不照拂,项凌公主态度古怪,太子恨不得拿剑砍他。  

“崔皇后和你娘虽是亲姐妹,看着好像很亲。但皇后要先顾了皇室,再顾崔府那一头。实际上隔我们昏侯府太远,就算和你娘是姐妹,也照拂不上。”  

老昏侯摇头。  

皇后这位置,可不比沈太后一般可以独尊天下。  

皇后上要尊太后和皇帝,下有贵妃、嫔妃争宠,朝廷百官盯着,哪敢有疏忽之处。  

哪怕崔皇后有金陵十大门阀之一的崔氏门阀为后盾,也依然谨言慎行,小心打理后宫,不敢丝毫懈怠。  

这皇宫大内,以崔柔皇后和杨妍贵妃,最为得皇帝宠。  

一个贤惠秀丽,一个貌美。一个是郎中令大儒崔浩然的女儿,一个是大司农杨褚的女儿。  

这位得宠的杨妍贵妃,出身金陵十大门阀之一的杨氏门阀,家世丝毫不弱,眼巴巴的望着这皇后之位。  

崔柔身为皇后,自然要谨慎小心,不能被抓了把柄,哪里顾得上昏侯府。  

至于沈太后,有一位皇帝儿子,自然是高枕无忧了。  

太后就算摆明了照拂谁,若执意要做什么,皇帝孝顺,也只能顺着她。  

外戚沈府白手起家,却得势,短短二三十年成为江南丝绸第一豪商。  

所有大臣们都知道沈府靠的是沈太后,捞银子捞到手软。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心的托着。  

皇宫里的门门道道,极为复杂。  

皇亲国戚之间,地位相差悬殊。  

“对了,爹,娘今日怎么没来?她来了,也能和皇姨叙叙旧。”  

楚天秀疑惑。  

“这种场合,你娘来了尴尬。爹和你娘走一起,那不就露馅了吗!这白得的几千两银子,定然是拿不到手。”  

楚庸一笑。  

“也对啊,娘不能来!”  

楚天秀顿时明白过来。  

老昏侯根本不要脸,自可以穿乞丐补丁衣,到沈太后面前装穷哭一场。先声夺人,把欠下的债都安在“养儿子”头上。  

一招就把各处潜伏着的明枪暗箭,给全都挡下。  

但娘乃是儒学传家的崔氏门阀出身,面子薄,当着如此多王侯三公贵妇的面,可装不了穷。她定是要盛装出席,把昏侯府的面子撑起来。  

两人这截然不同的装扮,走一起太不搭,的确不合适,娘干脆不来了。  

“爹,反正你都一身乞丐服装穷了,干脆一装到底,到皇后那里再蒙点银子回来。”  

楚天秀怂恿道。  

“行啊!”  

楚庸目光一亮,觉得儿子这话有道理啊。  

他最初这身打扮只想在沈太后面前装穷,免得国舅爷告他的状,也没想蒙银子。  

但沈太后居然赏赐了银子,白捡了几千两银子回来。  

李虞听了父子俩这一副理所当然,在皇宫里坑蒙混钱的对话,都羞愧的掩面。  

这公公到太后、皇后跟前蒙银子,简直是...荒唐。  

但你说,沈太后这么精明的人,皇宫里数十年那么多大风大浪,她能熬到最后胜出,还能看不出来老昏侯这点装穷的把戏?  

沈太后怕是早看出来了。  

谁家有钱谁家没钱,沈太后心里不门清?宫里养了那么多禁卫军,能查不到?  

但沈太后装糊涂,护着昏侯府。  

亲自从慈宁宫送了一千两银子给老昏侯不说,又从沈万宝那里弄了几千两银子的玉扳指给老昏侯。  

这满殿的王侯贵妇人,稍微有脑子的,谁人看不出,沈太后这是在偏袒昏侯府?  

看出来,可是谁又敢说什么。  

这国舅爷父子俩人受了这么大的委屈,都被憋在肚子里,吭都不敢吭,正在金銮殿的角落里哭着呢。  

唉,这事情没法说了。  

好在,夫君楚天秀根本不屑于装穷,他只恨自己这一身不够光鲜亮丽,恨不能成为暗夜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