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支柱的崩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某种程度上,对中土神州的武者来,大夏皇朝覆灭,禹京城变作洛阳城,对众人的士气虽然有打击,但其实还到不了变天的地步。卓越全本准确来,魔皇击杀刀皇,展现出远超以往的实力,继而统帅魔教扫荡异族席卷神州,对大家的触动,可能比夏朝覆灭还要更大。  

但即便如此,有些不愿意屈服于魔教的人心中,希望仍然不曾破灭。  

这最后的指望,便在于剑阁,在于剑皇陶忘机。  

成名数十年,一直是中土正道第一高手。  

那件地处巴州偏僻山间的阁楼,这么多年以来,也一直是中土神州的武道第一圣地,大家心目中的中流砥柱。  

似乎只要剑阁还在,一切就还有希望。  

纵使眼前魔氛滔天,但仍然有拨乱反正的契机在。  

之所以魔皇击杀刀皇,比魔皇毁灭夏朝对人信心打击更大,原因便正在于魔皇展现出比昔日决战剑皇时更强大的实力。  

但作为心中最后一点亮起的烛光,大家都更愿意保存一线希望,寄希望于剑皇陶忘机经过高原那一场决战后,也跟魔皇一样有巨大的进步。  

如此一来,则还有再决高下,一争胜负的机会。  

是以,神州浩土上虽然现在衣服万马齐喑的模样,大家都在魔教统治下瑟瑟发抖。  

但不少人心中还暗藏希望。  

对这种心态,魔教高层强者,洞若观火。  

陈洛阳对此的看法则是夏帝李元龙这个九五之尊当的,确实有点尴尬,难怪他处心积虑,憋成那份模样。  

如果要在神州浩土找一个对剑皇陶忘机观感最复杂的人,恐怕非李元龙莫属。  

一面,借对之力帮助自己北抗异族,南挡魔教。  

另一面,只要有对在,他话就不是最算数的那个。  

这其中的滋味,恐怕只有李元龙自己才最清楚了。  

严格来,剑皇陶忘机和剑阁,相较于他们的威望来,处事作风其实已经非常低调,对夏朝和李元龙更表示极大的尊重。  

一定程度上,营造出夏帝始终是神州共主,而剑皇更像神支柱的局面。  

但可惜,对于帝皇来,心胸宽广,只适用于向他们臣服的人。  

是雄心壮志的帝王,是如此。  

当然,人跟人之间多少存在一些差异。  

不巧的是,李元龙可能在这面的野心和统治欲,格外强烈。  

或许,剑皇陶忘机先死,李元龙后死,临终前他会有些不一样的感受。  

但那注定只是一个无法验证的假设了。  

而对于现在的神州浩土来,大夏皇朝覆灭,剑皇尚在人间,一切情况就还没有落到最坏的地步。  

很多人心中,还有希望。  

但这次,这信心仿佛也遭受了动摇。  

剑阁,直接被魔教拆了招牌。  

老寿虽然不知道自家教主找剑皇的真实目的,但他准确把握住了陈大教主要让事情广为天下人知的心思。  

所以,他不论去剑阁摘牌,还是扛着匾额离开剑阁前往海,一路上都高调至极。  

从巴蜀到蓬莱,一路横穿中土大地。  

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近乎人尽皆知。  

别习武之人了,甚至连一些喜好热闹的世俗百姓都知道了这件事情。  

于是整个神州浩土,很快都沸腾起来。  

虽然在魔教威仪下,没人敢反对质疑,但免不了一阵议论纷纷。  

大家都在猜测,魔教此举,到底意欲何为?  

这动作,是否明,剑皇要回归中土了?  

而魔皇如此举动,是给剑皇的战书吗?  

时隔一月,剑皇和魔皇之间,难道要再来一场决战吗?  

大家众纷纭的同时,有些人心情极度复杂。  

剑皇回归中土,当然是大好事,一直以来都在盼着这一天。  

但是魔皇的反应,主动下战书,则表现出充足的信心,这让大家对这场对决的结果,又心里没底,患得患失。  

不少人此刻的心情,当真是喜忧参半。  

此刻,地处神州大地中心,豫州境内的洛阳城外,正有一个中年男子,正远远望向。  

在那里,老寿刚刚高调离开。  

中年男子目光沉静,默不作声。  

他左手摸向自己的右臂。  

在那里,没有右手,而是齐腕折断的伤口。  

伤口已然愈合,但中年男子此刻却感觉那里仿佛在不断抽动,传来尖锐的痛感。  

这痛楚,让他脑海中不断回想起先前自己手腕被封闭的虚空门户夹断时。  

中年男子面不改色,徐徐迈步,一幅若无其事的模样,走进洛阳城。  

陈洛阳听了老寿弄出的动静后,满意的点点头。  

这正是他想要达到的效果。  

一面,便那个叫程虎元的货听到消息。  

另外一面,也让剑皇陶忘机避无可避,务必应战这一场。  

只要他伤势没有大碍,这一战他不可能拒绝。  

再低调,再正派,再平和,那也是一位第十四境的剑道强者,数十年来的神州第一剑客。  

伤势无碍的情况下面对如此挑衅,要是不接战的话,那以后也都别拿剑了。  

倒是那个程虎元,他会上钩吗?  

陈洛阳反倒比较拿不准这一点。  

对有可能会再等一波。  

这次魔皇同剑皇决战,仍然按兵不动。  

反正魔佛始终杵在那里,黑莲佛境不断侵吞周边区域,魔教和他们迟早有一战。  

这个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