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称帝(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口舌之争的文弱书生来决定。  

“诸位将士,可愿为中原,为大奉,战死沙场!”  

殿内,持握兵器的甲士轰然应声:  

“愿随许银锣战死沙场!”  

许七安环顾周遭文官,冷笑着嘲弄道:  

“倘若本银锣战死了,大奉甲士折戟沉沙,尔等再投降,也为时未晚。”  

再无人说话。  

这时,许七安伸出手,语气平静:  

“来!”  

殿外,一道黄澄澄的流光呼啸而来,把自己送入许七安手中。  

镇国剑!  

它依然选择了许七安这一刻,皇室宗亲、勋贵、殿内诸公,愣愣的看着这把高祖皇帝的佩剑,镇压国运六百载的传世神兵。  

他们眼里有惊愕、有无奈、有反思,也有欣慰。  

时隔三月,继先帝陨落后,镇国剑又一次选择了许七安。  

殿内陷入死寂,再也没有人出言反驳、呵斥。  

怀庆表情清冷,双手叠于小腹,淡淡道:  

“请诸位暂且留在殿内,等待本宫召唤。”  

她旋即看向许七安,微微点头。  

许七安俯身拎起永兴帝,与怀庆并肩往外走去。  

路过云州使团时,他侧目,轻飘飘的看了他们一眼。  

姬远许元霜和许元槐三人,心里同时一寒。  

等许七安和怀庆离开金銮殿,姬远把声音压的很低:  

“元,元槐,可有信心突围?”  

许元槐看傻子似的看他一眼:  

“殿内单是四品就有三人,外头肯定还有。”  

绝望笼罩在云州使团众人心里。  

“该死,这个没脑子的莽夫,不是说许七安智谋极佳,让国师屡遭挫败吗?!”姬远双眼血红,额头青筋凸起:  

“他疯了吗!!”  

他认为,以目前大奉的局势,“委曲求全”是一个智者理当做出的选择,而后再徐徐图之,寻找翻盘的可能性。  

姬远正是相信许七安该有这样的智慧,才有十足把握和信心入京谈判,以胜利者的姿态耀武扬威。  

但许七安现在的选择,与他过去的所作所为,根本不匹配。  

鲁莽的就像一个彻头彻尾的粗鄙武夫。  

姬远怕了,寒意从心头涌起。  

这样自寻死路的许七安,不会有任何顾虑。  

云州使团危矣!  

御书房内。  

许七安把永兴帝丢在大椅上,望着呆若木鸡的大舅哥,淡淡道:  

“需要我替你研磨?”  

永兴帝脸色惨白,不甘心道:  

“你不想让朕求和,朕可以改,你想让朝廷继续打,朕也可以顺你的意。许七安,朕把妹妹赐婚给你,你却恩将仇报。  

“你恩将仇报!!”  

说到最后,他用力咆哮起来。  

“我给过你机会的。”许七安拿起一块墨,轻轻研磨:  

“你把临安嫁给我,不过是为了拉拢我罢了,如果晋升三品的是旁人,你一样会把临安赐给他,临安是我喜欢的姑娘,你却视她为拉拢人心的工具,哪来的恩?  

“永兴,你最大的错,就是坐在了这个位置。  

“没有能力,却贪恋权位,议和只是开始,后续战事若是不利,你会继续做出更多卖国自保的决定,将来青史之上,难逃亡国之君的骂名。  

“我逼你退位,既是自保,也是为大奉江山。”  

他把毛笔蘸了墨,递到永兴手中:  

“言尽于此,好自为之。”  

许七安接着看向怀庆:  

“皇宫里还要几处战斗没有平息,我先去镇压,这里交给你了。”  

怀庆颔首。  

目送许七安离开,她吩咐守在外头的甲士,道:  

“去吧厉王请来,把殿内的亲王和郡王们一并请来。”  

几名甲士领命而去。  

不多时,几名银锣与十几位持刀甲士,压着众亲王、郡王进了御书房边的偏殿。  

厉王年迈,今日没有上朝,姗姗来迟。  

拄着拐棍的厉王买过门槛,略微浑浊的目光,扫了一眼屋内。  

穿素白长裙的怀庆坐在主位,誉王这些亲王,还有郡王坐在客位,神态有些拘谨,与悠闲品茶的怀庆对比鲜明。  

“叔公,快快请坐。”  

怀庆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示意厉王坐在次位,与她并肩。  

厉王拄着拐棍,不紧不慢的走过去,在怀庆身侧坐下,他侧头看向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后辈,缓缓道:  

“说说什么情况吧。”  

出乎意料,这位性情刚烈的老亲王,态度出奇的平静。  

怀庆笑道:  

“事越大,叔公越有静气。那怀庆就有话直说了。”  

当即把事情简单得说了一遍。  

“逼永兴退位”厉王叹息一声:  

“本王年事已高,无心权利斗争,大奉走到今日这个地步,谁对谁错,本王也算不清了。本王知道你请大家来,是不想流血冲突。  

“直说吧,你想立谁!”  

在场的亲王、郡王,齐刷刷的看向炎亲王。  

炎亲王是太后所出,真正的嫡子,又是怀庆的胞兄,怀庆和许七安联手造反,不可能成全别人。  

必定要扶持自己的兄长上位。  

如果是这位亲王上位,他们没有意见,永兴帝背叛祖宗,承认云州一脉是正统的决定,得罪了皇室所有人。  

他们不可能为了维护永兴帝的皇位,和自己性命过不去。  

炎亲王脸色瞬间涨红,听见了自己胸腔里狂乱的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