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造反(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姬远等人也愣了一下。  

旋即便听赵玄振喘了一口气,续上话来:  

“高喊着清君侧.........”  

喧哗声再次于殿内掀起,永兴帝猛的看向皇室宗亲所在之处,接着一愣,因为他看见了炎亲王。  

按理说,此刻炎亲王应该不在此地才对,莫非不是他?  

一众亲王、郡王同样用怪异的眼神看着炎亲王。勋贵中,有几个修为在身,不动声色的向炎亲王靠拢。  

如果说,朝廷里有谁能造反、敢造反,大概只有这位太后所出的亲王了。  

擒贼先擒王的道理,没人不懂。  

炎亲王懵了。  

“什么叫打进来了?可有攻破宫门?”  

勋贵里,一名国公大步出列,恶狠狠的瞪着赵玄振:  

“把话说清楚。”  

脸色苍白的赵玄振正要说话,殿外忽然传来喊杀声,兵刃碰撞声,以及惨叫声。  

这下不用说了。  

叛军有内应,而且规模不小殿内众人立刻做出判断。  

把守宫门的是禁军,守皇城的是十二卫,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连续攻下皇城和宫城,除非叛军就是十二卫和禁军。  

什么人竟然能策反禁军和京城十二卫?  

众人念头闪烁间,喊杀声越来越近,直到有大内侍卫惨叫着摔入金銮殿。  

殿门外,人影闪动,一马当先杀进来的,是穿着打更人差服的两名金锣,以及穿轻甲拎长枪的杨砚,再往后则有银锣铜锣、羽林卫、御刀卫等。  

成员非常复杂,但他们手臂上都缠着一条红绸。  

他们提着带血的刀,将殿内诸公、宗室、勋贵,团团围住。  

“杨砚?  

一位郡王认出了他,又惊又怒:  

“乱臣贼子,你敢行谋逆之事,不怕诛你九族吗!”  

永兴帝压下所有情绪,维持着君王的镇定,撑案而起,看一眼炎亲王,转而望向杨砚和几位金锣,强作冷静,道:  

“你们的主子是谁。”  

与此同时,两位勋贵一左一右,钳制住了炎亲王。  

看到杨砚和几位金锣现身,明眼人就知道幕后之人是谁了。  

这些魏渊的党羽,当初可是支持六皇子的。  

若非魏渊死的早,许七安杀了贞德后,登基的绝对不会是太子,而是当初的六皇子。  

姬远很懂得在关键时刻低调,握着折扇冷眼旁观。  

“九公子,大奉朝廷内乱了。”  

一位绯袍官员半喜半忧的说道。  

这和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和谈能让朝廷内部乱起来,那么成与不成,都无所谓了,甚至比谈成议和效果更好。  

一旦中枢乱了,大奉朝廷会以让人惊喜的速度崩溃、瓦解。  

当然,使团的生命安危就有些不受保障,所有是一半喜一半忧。  

“静观其变。”另一位绯袍官员低声说:  

“不管谁胜谁负,如果不想国破家亡,必定要与我们客客气气。”  

依目前大奉的局势,与云州撕破脸皮,那是死路一条。造反的人不会看不到这个事实。  

“这,这和我没关系.........”  

炎亲王只是练气境修为,被两位修为高深的勋贵制住,毫无反抗能力。  

这时,殿外的厮杀声停了下来,似是分出胜负。  

当然,远处依旧有火炮声和鼓声,其他处的战斗还在继续。  

“不必为难六皇兄,此事与他无关。”  

清冷悦耳的声音传来,殿内众人或回头,或侧目,看见金銮殿外,一袭素白长裙的倩影,跨过高高的门槛,裙摆拖曳于地,走了进来。  

长公主?  

不明真相的人一脸愕然。  

永兴帝愣住了,没想到出现在眼前的人会是她。  

“怀庆?”  

永兴帝指着她,怒道:  

“你想干什么,回答朕,你想干什么?!”  

他用力一拍大案,气势猛的高涨了几分。  

怀庆一步步走到御座之下,望着永兴帝,语气平淡,声音却不低:  

“请皇兄退位!”  

此言一出,殿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姬远瞠目结舌,端详着怀庆的背影,眼里有着难以掩饰的惊艳。  

“你?怀庆.......”  

永兴帝仿佛听见了天大的笑话,他双手撑在案上,居高临下的俯视着大逆不道的皇妹,突然咆哮道:  

“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永兴帝重拳出击。  

换成任何一个兄弟,他会既小心又警惕,但现在要求他退位的、造反的,是一个女流之辈。  

笑话!  

他没再去看怀庆,而是望向杨砚和金锣们,以及围住殿内群臣的叛军们,怒斥道:  

“尔等疯了不成,陪一个女人造反?你们有几个头可以砍。  

“凭她也能成事?问问这满殿诸公,谁会支持她。问问天下人,谁会支持她一个女流之辈。”  

这时,刘洪默默出列,作揖,高声道:  

然后是钱首辅,他与刘洪并肩而立,作揖,大声道:  

接着,右都御史张行英、刑部孙尚书、兵部尚书一起出列,齐声道:  

仿佛引发了群体效应,顿时,一大片的官员作揖出声:  

人数占了殿内人数近一半。  

王党和魏党,第一次如此齐心。  

永兴帝脸色陡然僵住,继而缓缓苍白,他怔怔的望着殿内躬身作揖的官员,好半天,嘴唇颤抖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