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后知五百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安没有回复,保持着难看的脸色,用了很久才平复心情。  

然后,他根据这条信息,引申出三个猜测,一个疑惑。  

猜测一:当初预知到五百年后情况的,不是监正,而是初代监正。  

如果是这样的话,其中涉及到的隐秘,就很可怕了。  

猜测二:当代监正身份有问题,他很可能就是初代监正。当初的弟子,可能就是初代的马甲。  

可是这样的话,初代为什么要煞费苦心的搞一场“自杀”,目的是什么呢?  

另外,佛门的菩萨参与了此事,每一位菩萨都有夺天地造化的法力,初代想瞒着他们开马甲,难度很大。  

猜测三:以上两种都不对,当代监正能预知到五百年后的事,是他本身有问题。  

至于疑惑如今回想起术士体系,徒弟背刺师父的这个诅咒,其实存在悖论。  

当代监正有多可怕,初代就有多可怕。  

当代监正能预知未来,初代也可以,他完全可以在武宗皇帝造反前,想办法将他除掉。  

哪怕天命师不能干预未来,但许七安相信,武宗皇帝戎马一生里,肯定有无数次九死一生的境遇。  

初代监正只要抓住机会,侧面施加影响,武宗皇帝就死翘翘了。  

不要质疑,初代监正绝对能做到。  

类似的办法还有很多,初代监正完全有能力让武宗皇帝找不到造反的机会。  

这个悖论,乍一看似乎是验证了猜测一和猜测二,但其实也可以验证猜测三。  

如果当代监正本身有问题,那确实可以打破悖论。  

“另外一个解释是,初代监正预见了当代的背刺,但没有阻止,选择与他对弈。正如当代监正对许平峰的态度。  

“我知道你要背刺我,但我不会阻止,我们用术士的方式来决一死战。  

“用许平峰的话说,这是术士体系的诅咒,无法避免,除非想让术士体系就此断绝,只要还想传承下去,就必须收徒,然后接受徒弟的背刺。  

“俗称——道上规矩!”  

除以上的三个猜测,一个疑惑,许七安心里,还有一个符合现实的推理。  

这个推理没有那么多的阴谋论,真相就是,监正当年的确是个老政客,纯粹在忽悠老匹夫。  

众所周知,天底下的政客,都是事先讲好价,事后全白嫖。  

反正到时候监正顺利晋升一品,害怕一个粗鄙武夫报复?  

至于五百年后,老匹夫真的依靠九色莲藕晋升二品,可能是多年后,监正发现自己可以借助九色莲藕兑现承诺,于是做了安排。  

本质上,其实不存在预知五百年这回事。  

平心而论,许七安觉得这就是真相。  

理由很简单,精准预知五百年后的某件事,这样的能力,不可能是一位一品修士能做到。  

即使是超品也不行。  

他如今也不是初来乍到的菜鸟,杀过二品贞德,打过一品法相,哪怕没有接触过超品,心里也有点概念。  

收束发散的思绪,许七安问道:  

“前辈如何判断,监正说的承诺,就是我?”  

老匹夫叹息道:  

“那老家伙当初交代过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你合道之日,便是中原百姓需要你之时。  

“当然,也许只是托词,术士总是神神叨叨。不过我既然成功晋级,那就当作是他兑现承诺了。”  

许七安头皮发麻。  

这时,有人御空掠上崖顶,在远处停下,拱手道:  

“老祖宗,晚辈温承弼。”  

老匹夫脸色略有困惑。  

许七安帮着介绍:  

“这是你们武林盟的副盟主。”  

老匹夫恍然点头,问道:“何事?”  

温承弼把武林盟面临的麻烦说了一遍,试探道:  

“若是以军镇为总部核心扩建,确实可以节省很多人力物力。曹盟主犹豫不决,命我来征求老祖宗您的意见。”  

核心问题就是经费不够许七安做出总结。  

在设备不发达的年代,大兴土木是很耗费财力和人力的,许七安熟知的历史中,因为大兴土木而亡国的例子,可不在少数。  

隋和秦就是例子,虽然一个王朝的灭亡不可能只有这么一个原因,必然还有其他因素,但能被后世冠上这个理由。  

足以说明基建工程有多劳民伤财。  

老匹夫沉吟道:  

“银子的事无妨,那些埋在山底下的银两,老夫会负责搜寻出来。总部依旧建在山上,这点不容置疑。”  

许七安明白他的意思,大乱将至,武林盟的总部就如一座险隘,退可守,进可攻。  

若是建在地势平坦的军镇,那么敌人骑兵一来,瞬间溃不成军。  

温承弼沉声道:  

“但这样一来,盟中多年积蓄恐怕换成平日就罢了,顶多是兄弟们省吃俭用。但如今灾情遍野,没了银子赈灾,剑州局势恐怕也要乱。”  

老匹夫当即道:“那就让盟里的兄弟和士卒一起干。”  

温承弼摇头:“人手还是不够。”  

老匹夫皱着眉头,想了片刻,转而看向许七安,道:  

“你怎么看?”  

许七安没好气道:  

“多简单的事儿,以工代赈不就得了,召集灾民,修建总部,不给银子只给饭吃。既能解决灾民温饱,又能节省银子。”  

温承弼眼睛陡然一亮,惊喜道:  

“许银锣高见,不愧是许银锣,竟能想出此等妙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