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怒(1/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一百五十六章怒!(万字大章)  

阴暗的地牢,阳光从气孔里照射进来,光束中尘糜浮动。  

许七安站了许久,然后,他觉得不能让郑大人继续这样下去,便进入牢房,把他放了下来。  

尸体仅留一丝残温,死了有一会儿了。  

大理寺丞坐在牢房外,嚎啕大哭。  

许七安却没有特别的伤心,只觉得他就这样走了,也是一种解脱啊。  

从楚州回京城的路上,他看着这个读书人的脊梁一点点的弯曲,身形日渐佝偻。  

他太累了,背负着三十八万百姓的命,每天都不敢让自己空闲下来,因为只要空闲下来,那种海潮般的窒息感就会追上他。  

“你说你这是何必呢,你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什么都做不成,那三十八万百姓也没让你报仇啊。”  

许七安整理着郑兴怀的遗容,想为他合上眼睛,可怎么都做不到,那双暴凸的眼睛,依旧死死盯着浑浊的人世间。  

“你每天那么努力的去游说,可人家总是爱答不理。我当时想和你说一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他们只觉得你吵闹。  

“郑大人啊,京城的诸公们,并没有和你我一般,经历过楚州屠城案,他们无法像你这样的。年年都有灾情,年年都有无数人饿死冻死,亲眼目睹和在折子上看到,并不是一回事。  

“好不容易从楚州屠城里活下来,一头扎到京城,原以为朝廷会还三十八万百姓一个公道,还你一个公道,却不料赔上自己的性命,呵,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半点没错。  

“我当日能为张巡抚拼命,原想着这次也要为你拼命,只是我还找到办法,你就已经去了。也好,人生悲苦,你这一生过的真不咋样。”  

整理完了,许七安站起身,后退几步,朝着这位可悲可敬的读书人,深深作揖。  

地牢外,聚集着一群披坚执锐的甲士。  

大理寺丞带着外人进入衙门,原本倒也不算大事,但地牢是重地,除非了寺卿、少卿等高官的手书,否则任何人都不允许擅自进地牢。  

狱卒当然有拦过,但被许七安一脚踹飞,就没敢再以卵击石,跑去通报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站在前方,负手而立,身后是衙门的守卫。  

他阴沉着脸,足足等了半刻钟,才看见许七安出来,这个年轻人出乎意料的平静,脸庞无喜无悲。  

“许七安,你擅闯大理寺监牢,本官就算将你就地格杀,魏渊也不会说什么。”大理寺卿先发制人,喝道。  

拎着刀的年轻人没有搭理,自顾自的离开了。  

这把刀,原本是要杀畜生的,只是晚了片刻,没有赶上。如果有谁想试试它的锋芒,许七安不会拒绝。  

“寺卿大人........”侍卫长低声道。  

大理寺卿正要吩咐侍卫们拿人,袖子忽然被扯了一下,扭头看去,是大理寺丞。  

大理寺丞深深的看着他:“大人也只有一条命,为何不爱惜呢。”  

大理寺卿悚然一惊,后背汗毛竖起。  

皇宫,御书房。  

护国公和曹国公回宫复命。  

“陛下,郑兴怀已死,此案可以定了。”曹国公恭声道。  

“只是诸公那边,如何应对?”阙永修还是有些不放心。  

诸公能原谅镇北王,那是因为镇北王殒落了,而现在,他全须全尾的返回京城。魏渊和王首辅第一个不会放过他。  

元景帝淡淡道:“朕会派一支禁军到护国公府,保护你的安全,你无需担心暗杀。另外,镇北王随你回来的那些密探,暂时由你调度,留在你的国公府。”  

阙永修这才松口气,如此森严的护卫力量,足以保他平安,不用担心遭暗杀。  

至于朝堂中的刀光剑影,他只需低调些,不争不斗,再有陛下庇佑,纵使魏渊和王首辅手眼通天,也休想把火烧到他这里。  

熬过这段时间,前程依旧锦绣。  

心事一了,阙永修如释重负,由衷的笑了起来:  

“陛下英明神武,这番连消带打,轻易便动摇了文官们。再趁他们犹豫不决时,快刀斩乱麻,让郑兴怀畏罪自杀,不给诸公们留后路。  

“这下,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不过陛下也做出了足够多的退让,满足了一部分人的胃口,否则就算是陛下,也独木难支。  

阙永修对元景帝心悦诚服。  

“镇国剑虽被使团带回京,但那位神秘高手行踪不明,若是能再找到他,派兵讨伐,为淮王报仇,此事便圆满了。”曹国公叹息道。  

闻言,元景帝脸色略有阴沉,顿了几秒,他缓缓说道:  

“明日召开朝会,为楚州案盖棺定论,在这之前,你让人把郑兴怀畏罪自杀的消息散布出去。”  

曹国公笑道:“是!”  

内阁。  

御书房的小朝会结束后,王首辅便召集了五位大学士,共同商讨郑兴怀入狱的后续。  

“淮王已死,也就罢了。可这阙永修是屠城的刽子手之一,陛下此举,实在让人........”武英殿大学士钱青书忍住了,转而叹息道:  

“好事想想怎么救郑大人吧,此等良臣,不该蒙受不白之冤。”  

建极殿大学士有些急躁,怒道:“郑兴怀就是犟脾气,为官一方可以,在朝堂之上,他什么事都做不了。”  

语气里颇有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但正是因为这样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