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丹书铁券(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搭的说话。  

“宁宴醒了?”许二叔耳廓一动,看向影壁后方。  

许七安和赵守并肩出来。  

“院长!”许二郎忙起身作揖。  

面对许二郎和许二叔时,颇为倨傲的宦官,见到许七安出来,脸上立刻堆满笑容:  

“子爵大人醒了,身体状况可好啊?若是需要调养身子,尽管跟咱家开口,咱家回宫给您拿。”  

“宁宴,这位是都知监的陈公公。”  

许二叔不知不觉的挺直腰杆,说话也硬气起来了。  

“多谢陈公公关心,本官无碍。”许七安颔首。  

“那便好,那便好。”陈公公热情的笑着,把自己主位让了出来,给了许七安和院长赵守。  

“咱们是代表陛下来探望许大人,许大人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陛下一定会重重奖赏。”  

“其实都是陛下的赏识,给了卑职一个机会。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正是朝廷的培养,卑职今日才能为朝廷立功。”许七安诚恳的说道:  

“所以,请公公状告陛下,卑职不高居功,请求陛下赐予丹书铁券。”  

听到这句话,许二郎和许二叔的内心活动完全不同,许二郎心说,大哥倒是挺有自知之明,丹书铁券的用处,绝对比金银布帛要大。金银只能让大哥在教坊司花的更潇洒,绫罗绸缎则让娘和妹妹身上的华美衣裙越来越多。  

都是鸡肋。  

许二叔则满脑子都是“荣誉”两个字,自古以来,非功臣不赐丹书铁券。  

陈公公一愣,道:“咱们会转达许大人的话。嗯,陛下有几件事颇为好奇,命我来问询一二。”  

来了...许七安面不改色的笑道:“陈公公请问。”  

“许大人在斗法中两次出刀,名震京城,不过那两刀委实超出了大人您的极限。陛下很好奇,您是做到的。”  

陈公公脸上依旧挂着笑容,但双眼一眨不眨的盯着他。  

“说来惭愧,是监正赐予了我力量。”许七安言简意赅的解释。  

他没有具体详说,因为这样更符合监正的人设,说的太清楚,反而不对劲。另外,他不怕元景帝找监正求证。  

这点默契,监正那老银币应该还是有的。  

陈公公缓缓点头,似乎对此并不意外,继而问道:“儒家的那把刻刀...”  

许七安斟酌了一下,正要开口,便听赵守淡淡道:“云鹿书院四百年前能灭佛,今日一样可以。”  

许七安当即道:“多谢院长相助。”  

陈公公看了眼院长赵守,笑了起来:“原来是书院帮忙。”  

其实这算斗法作弊了,不过,佛门自己也不磊落,破金刚阵时,净尘和尚出言警醒净思。第三关时,度厄罗汉亲自下场,与许七安论佛法。  

所以,佛门认输的很干脆,没有死揪着刻刀的事不放。  

“咱家知道了,那就不打扰了许大人休息了。”  

陈公公起身离开。  

皇宫。  

服食丹药,打坐吐纳的元景帝听见了细微的脚步声,他没有睁眼,淡淡道:“何事?”  

老太监低声道:“去翰林院传话的奴才回禀,说那群书呆子不肯改文,还把他打了一顿。”  

“这群狗东西。”元景帝睁开眼,皱眉道。  

论权术,元景帝炉火纯青,但对付那些油盐不进的清贵,“暴力”打压是最好也是唯一的手段。  

你要跟他们玩权术打机锋,他们只会捂着耳朵说: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罢了,慢慢磨吧。”元景帝道。  

毕竟只是想蹭一蹭,还不至于大动干戈,那样对他名声影响太大。  

说完,他看了眼没走的老太监,问道:“还有事?”  

老太监点头:“许银锣醒了,司礼监的陈公公带回来话....”  

当即把许七安的回答,转述了一遍。  

“丹书铁券?”元景帝神色微微错愕,接着,嗤笑一声:  

“放着加官进爵不要,金银玉帛不要,要一张丹书铁券?”  

话虽这么说,不过老皇帝在心里权衡许久,没有答应,也没拒绝。  

老太监低声笑道:“许大人倒是心里通透,知道这是陛下知人善用,是朝廷栽培有功,没有居功自傲。他若是提出把爵位往上抬一抬...陛下可就有的烦咯。”  

这小子的觉悟比翰林院那帮书呆子要强多了....元景帝顿时没再犹豫,沉声道:“准了。”  

大伴所言不错,确实如此。短期内接连封爵,只有在战乱时代才有这样的先例。加官容易进爵难。  

刻刀的出现是院长赵守相助的原因?元景帝沉吟片刻,出于一股直觉,他结束打坐,吩咐道:“摆驾灵宝观。”  

灵宝观。  

“国师,本次斗法大胜,扬我大奉国威,相信再过不久,南疆蛮子和北方蛮子,以及巫神教都会知晓此事。  

“一个银锣出面斗法,会让各方猜忌、怀疑,忌惮我大奉国力。效果远胜杨千幻出面。国师,国师?”  

洛玉衡恍然回神,美眸从涣散恢复灵动,蹙眉道:“陛下说什么?”  

元景帝定定的审视着美艳诱人的国师,狐疑道:“国师心不在焉,有什么心事?但说无妨,朕一定帮国师解决。”  

作为人宗道首,道门二品,元景帝几乎没见过洛玉衡这般心事重重的模样,从来没有。  

是天人之争让她感觉到压力了?这个女人,为何就是不肯于朕双修,朕的长生大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